九品中正制是谁创立的?优劣有哪些?
起源于曹魏时期,陈群向魏文帝曹丕建议推行“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产生的背景其实是代替汉朝的察举制,
察举制下官员的选拔被门阀和世族操纵,形成了大批围绕门阀和世族的大家族,诞生了一批中小地主阶级和知识分子,九品中正制本质还是皇权向门阀和世族夺权的手段
简单解释一下九品中正制就是把人才分为九等,新设立一个职位"中正",来个给人才评级,向地方收回人事权。避免出现我领主的领主,不是我的领主
优势就是皇权的稳固
劣势就是这套制度本身就有问题,对应封建时代的历史环境。那个知识垄断的年代,普通人,可能连接触知识的机会都没有。表面上是对家世大族的考量,实际上是看候选人之间在知识以及社会阅历上的差距。到此,权力还是回到了世家大族的手中。只是换了一件衣服。最终都是门阀的固化。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先说九品中正制的由来,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纳陈群的意见。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 (220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它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其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从由来就是能看出这一制度的弊端,拉拢士族,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不可避免地逐渐变成高门大族的工具,促进和加速了门阀制度的确立,在魏晋南北朝三四百年间,政治上纷乱不已,阶级矛盾尖锐,道德风尚败坏,这一切也同它的实行是有密切关系。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 (220年)由命其制定的制度。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分为九个等级,作为***选用官吏的依据。这一制度创始于曹魏,发展成熟于两晋,衰落于南北朝时期,废除于隋朝,随之科举制形成。
九品中正制是针对察举-征辟制选举权流失的弊病,而***取的选举改革。其目的就是要将选举权收回中央,便于皇帝控制,重新建立士人与朝廷官僚制的正常关系,以逐步削弱地方化的倾向。
中正编订的本地士人材料,在技术操作上分为两项:一是:“家世”,即每人父亲和祖父姓甚名谁,任何官爵,任职情况,本人直系亲属姻亲的官爵大小,类似于今天的家庭出身和状况。二是“状”即对本人道德状况才能学识的评语。然后根据“状”参考"家世”,评定每个人的“品”品的分类,受班固评议古代人物的影响,将人物等级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等级,这也正是九品的九个等级。这九品并不是当时官阶的九品,当然他们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到南朝时期,在中正的评议中,所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而辨别血统和姓族只须查谱牒,中正的品第反成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在十六国和北朝时期,由于各***具有少数民族统治的性质,九品中正制的作用不能与两晋南朝相提并论。北魏初、中期,未行九品中正制。孝文帝改制,班定族姓,始立九品中正制。但自河阴之变后,此制亦流于形式。到了隋代,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此制终被废除。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重要制度。从汉武帝公元前134年开始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陈群剧照
220年,魏文帝曹丕***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设立中正制。中正指的是名望的推荐官,人才的等级由他们评定。郡中正由本籍人在中央任职的官员兼任。
他们的职责是他们的职责是根据家世、才、德,评定辖区内士人的品级、等级。品级分上、中、下三 等,每等又分上、中、下***,共分成九级,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朝廷根据品级的高低任命官职,大官多由品级高的人担任,品级低的人多担任小官。九品芝麻官就属于最低级别的下下级官员。
九品中正制的优势
九品中正制是针对察举-征辟制选举权流失的弊病,而***取的选举改革。其目的就是要将选举权收回中央,便于皇帝控制,重新建立士人与朝廷官僚制的正常关系,以逐步削弱地方化的倾向。
适合用于战乱时期,中央与地方失去联系,难以组织由地方到中央的察举和考试,所以只能由在中央为官的,来自各个地方的人一级一级的提供人员名单。这种人才选拔制度在乱世有一定的合理性。
九品中正制的劣势
这种制度不但使国家官僚机构臃肿,国库开销巨大,而且办事效率低下。在当时由于中正官大多是由当时的豪门大族担任,为了维护他们自己的利益,巩固其统治地位,因此在评品论级时他们往往只看门第高下,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而望族的纨绔子弟平步青云,坐取公卿,而那些有才能的人却受到排挤,难以施展抱负和才干。由此,九品中正制成了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远远背离了量才授官,这种制度加深了对底层人民的压迫,限制了底层人民的发展。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的发展。
形成背景
东汉末,随着门阀制度兴起,大门阀地主操纵舆论,在选官上不公正,致一些中小地主知识分子不能入仕,产生了社会矛盾。
目的
缓和社会矛盾,为国家选举人才。
确立
魏文帝曹丕***纳尚书令陈群意见,实行九品中正制。
首先,人分九品,即上上、上中丶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设中正官,即负责品评的官员,大中正官一般中央官员兼任。
其次,品评的标准有三个,家世、品行、才能,以品行为主要依据,家世为参考,但是晋以后以门第高低为主,轻视品行、才能,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废除
随着江南经济发展,士族地主衰落,庶族地主兴起,被科举制取代。
优劣
九品中正制很巧妙的发展了察举制,在察举制的选官标准上又加上门第作为参考,缓和了当时矛盾,有利于选拔人才。
不同于察举自下而上的选官,而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官,选官权是兼职中正的中央官员,加强了中央集权。
但是,随着发展,自晋以后选举标准的变化,只重门第,造成中小地主知识分子无法入仕,随着士族地主衰落和庶族地主兴起而走向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