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为什么明清时期文字狱折腾的比较厉害?
所谓文字狱,指的是旧时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故意从其著作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的手段。
中国历朝历代,文字狱其实都大有存在,尤以明清为最。
比如清代雍正年间,翰林官徐骏曾经作诗:莫道萤光小,犹怀照夜心;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这首诗的本意,其实是在托物言志,说自己志向远大。但是经过曲解之后,因为诗中出现了‘清’和‘明’这两个字,被曲解为是想要反清复明,徐骏也因此被处死。
因为一首诗被砍了头,徐骏也真是够冤的。
但实际上,在历朝历代的文字狱案件当中,徐骏的遭遇并不是什么特例。因为一首诗或者一篇文章,而被杀头甚至全家杀绝的,也大有人在。
那么,古代的封建统治者,为什么会大兴此类文字狱,为了一首诗或者一篇文章,便去杀别人的头呢?文字狱为何又以明清两代最为盛行呢?
1.文字狱本身,是为了控制舆论
古代的皇帝们,之所以会大兴文字狱,倒不是因为皇帝们多么喜欢***,实在为了控制言论,没有办法而已。
其实很简单的道理,防民之口胜于防川,统治阶级要垄断话语权,引导舆论导向,铲除一切威胁或则危害统治的不稳定言论和思想。
当然历朝历代执行过程力度有所不同,比如唐宋时期相对宽松一点,明清最严,总之只要是封建家天下的制度或者是独裁统治的***都一样对言论自由都天生的惧怕。
春秋时期言论最为自由,百家争鸣,所以中国历史上才出了几位圣人,哲学家。
历史上,为什么明清时期文字狱折腾的比较厉害?
自古刑律当中,凡作奸犯科、偷盗犯上者理应受到法律制裁。但“文字狱”却是一桩难以厘清且始终未被列入律令的千古“奇案”。古今中外的历史不可重演,我们也不愿看到此类莫须有的案件再次发生。文字狱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而且自古有之。我们从三个大方面来聊聊,明清时期的文字狱到底有多么“闹腾”。
提起文字狱,人们不禁会汗毛竖起。文字狱到底是什么,学术界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但翻看中国古代历史,由于“咬文嚼字”带来的“望文生义”,导致了许多冤***错案的发生。至此,人们会把这些因文字而引起的牢狱之祸统称为——文字狱。
文字狱始于春秋,到了明清时期开始泛滥。
我们知道,明清五百年间,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统治,除了在酷刑上有一套金科玉律之外,就开始大兴文字狱,大肆诛杀无辜文士。对于文字狱,明朝《大明律》及清朝《大清律例》都没有明文规定,更没有规定与文字相关的罪名。但你如果触碰所谓的文字狱,一律按谋反罪论处,会被处以凌迟极刑,而且三代以内、同族十六岁以上男子全部斩首示众,其刑律之残酷,让人闻之色变、畏之如虎。
龚自珍《咏史》: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众所周知,明清时期的文字狱尤为“鼎盛”。
①明朝时期的文字狱。
A).明太祖时期。我们知道,太祖朱元璋是和尚皇帝,也是乞丐皇帝,朱元璋动辄以“文字犯禁”为由大肆诛杀文人。也许个中缘由大家也能猜出一二。因为朱元璋生于布衣、起于草莽,放过牛,做过和尚,甚至一度以乞讨为生,但凡古籍文献里有“秃”、“光”、“则”(古代与“贼”音近)等“敏感”字眼,朱元璋都会认为是对自己的讥讽,都要拿来兴师问罪。
据赵翼《廿二史札记》记载,太祖对百官所上奏折,都作了专门的语言文字规定。当时许多人因为表笺文字而触犯了朱元璋的禁忌,而遭来杀身之祸,这就是洪武朝廷的表笺之祸。例如,林元亮、赵伯宁、林柏璟、蒋质等都冤死于文字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