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节奏的生活,还有诗和远方的向往吗?
有啊,何谓“诗和远方”,应该是人的内心吧。
一个心中无诗的人,即使走得再远,也不过是远方的苟且而已。就好像另一句大家熟知的名言:“如果不读万卷书,那么行万里路也不过是个邮差”。
相反,一个拥有诗心的人、胸怀广阔的人,在眼前的生活中,同样能活出自己的“诗和远方”。
当下,我们都在节奏更快、压力更大、焦虑更多的大时代裹挟下无休止地飞奔。
时代的特点决定了集体人格,每个渺小的个体都在一边高喊“感觉身体被掏空”,一边不得不按既定程序前行。
有些人则在无奈中发声,我要去拉萨,去北极......去最最遥远的有诗意的“远方”。似乎只有这样,方才能摆脱眼前必须屈从的“苟且”生活。在他们看来,“生活总是在别处”。殊不知,以逃避眼前而说走就走,即使到了远方,依然只是换个地方苟且而已。
尼***曾说:在自己的身上克服时代。生活的本来面目,不在于距离的远近,只在于你内心世界的丰富与荒芜。在行至远方时,体会高山的险峻、草原的辽阔、大海的浩瀚、星空的灿烂。在身处一室时,看庭前花开,窗外云舒,捕捉生活中每一点小而美的惊喜。
诗和远方,不在别处,就在现实,就在当下。
木心在《从前慢》中说道:从前书信很慢,车马很远,一生只爱一个人。”这是在从前,现代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加快的不只是生活的节奏,伴随着的是来来往往的人们作息的紊乱,压力的增大,人心的浮躁甚至是健康的损害、道德的沦陷。但是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仍然有诗和远方。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诗和远方是一种忙里偷闲的心态;一个适当放松的习惯;一种淡然处世的境界;一颗追逐梦想的心灵;一个向往远方的人儿。诗和远方就在我们身边看你怎样去选择。有的人为了权利名利,忙忙碌碌,纸醉金迷,醉生梦死,淡忘了自己的初衷,忽视了身边爱自己的人,甚至触碰道德法律的底线,最终一无所有。而有的人却如古时的大家们一样生活着,渐渐进入我们的眼帘,为我们熟知,被我们赞扬。
一个16的小姑娘,在2017年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的节目中,凭借强大的实力和淡定的气魄,成功夺冠。她临场稳而不乱,在诗词的天地里尽情发挥,让观众赞叹不已。她宛如这个时代不受纷扰的圣女,不受影响。在今年6月份又以理科613分被清华大学新雅书院录取再次进入大家的视野,成了名副其实别人的孩子。她是满目是诗和远方的武亦姝。
在快节奏的当下,有多少人为了所谓的钱财权利而最后丧失了自我。而韩雪松,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世界华人艺术家协会功勋艺术家。十二岁学画,十八岁工作,二十多岁教书,三十岁下海,不惑之年重新做回职业艺术家,经历了人生的兜兜转转,令他对于自己的创作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如思考自己是个什么感觉的人,自己喜欢哪种气质的东西,然后把它做的有意思,穷尽一生做到极致。我不知道年轻人是什么想法,我是觉得自己舒服了,别人看着也会舒服。我希望自己这辈子会留下好西。”虽然他已经名誉天下,但是他仍然保持着自己的初心,淡泊名利,把自己喜欢的东西穷极一生做到极致,这或许是对诗和远方的另一种诠释。
或许我们无法做到像名人那样为世人称颂,但是我们只要在现实的苦涩中还保持着初心的那一丝甜,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能冲破重重压力留一点时间放松,给自己休***,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儿,让身心脱离这凡世的干扰,在内心深处的诗和远方遇到更好的自己。来吧,我愿意和远方的你,一起在诗和远方里找到更优秀的自己!
诗和远方,取决于价值观与心态。在商业社会,若有出走经年,归来依旧是少年的初心,诗和远方,便如影随形。
自己写的一篇小散文,答案或藏于其中,各位看位径自寻找:
三年前,几个老男孩突然兴起听演唱会的热。于是便有了倾听深圳摇滚及杭州许巍演唱之旅。
今年,是伍佰武汉演唱会。三场演唱会的歌者都是更老的男孩。称呼大叔可能更为妥当。
其实都是与音乐无关的旅行。也无关文艺,仅是残留青春回光返照的流露。
22日晨,9:20,动车从厦门北站开出,这场无关音乐的旅行开始了。两夜三天,有充裕的时间慢慢收集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
七个半小时后,抵武汉。入住酒店,好装修,刚装饰,味儿重,众人一致同意,第二天转店。稍息后,美食永远是旅行的第一主题。滴滴专车,一行六人,太子酒店,据说是武汉最好本地餐厅,武汉的第一顿晚餐ing。武昌鱼,有机王八,辣子跳,米粑粑,黄鹤楼白酒,饱,微醉。酒吧是在外消遣时光的首选,楚汉街,挑一静吧,闲聊斜笑送走夜半时光!
次晨,残醉犹存。逛逛这中部重镇吧!
楚地有山,蛇山。山上有古楼,誉于世,取名黄鹤楼。时间勿忙,专车直奔蛇山。登山迤逦少许,便见黄鹤楼。却是在原址用钢筋水泥瓷砖重建起来,又逢维护,外部四周用脚手架围住,入内,居然配电梯室,毫无文化古味。顿时那个心情,犹如网恋少年满怀憧憬见爱人,却是被美图秀秀给摆了一道的失望无比。算了吧,移步户部街,好好享受下武汉小吃吧。
在沸腾人潮声,在梦幻飞扬闪烁的光影中,歌者登台了。依旧是及肩的披发,桀骜不驯,冷漠又略带悲伤的脸。两个小时的时间,没有花哨歌手的换装,有的仅是经常换着手中的电吉他。卖力地唱着一首首经典、熟悉的歌。每首歌都是在听者的和唱中,极尽嘶哑。有些东西其实在生命中存在许久,如人,如歌,现场让他们成为真实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