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当官莫向前,做客莫在后”,如何理解?
“见官莫向前,做客莫在后”,这句话出自我国明代《增广贤文》,当时相当于是一本儿童启蒙读物。
从字面意思来看,“见官莫向前,做客莫在后”的意思是:见到官员不要上前,要跟他们保持一定的距离,做客的时候不要远远跟在后面。
当然,作为出自儿童启蒙读物的一句话来说,它其中肯定是蕴含了做人的基本道理的。
1、“见官莫向前”,对它理解的话,是见到官员或者比自己官职大的人,不要靠前去巴结、套近乎,这种行为会给人一种世俗,甚至势利眼的印象。老老实实的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不要想着巴结一下长官,好像巴结一下他就会给你好处一样。是金子总会发光,本分工作,这才是正确的道路。
2、“做客莫在后”,这更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准则。既然是受邀前来做客,就要保持热情的态度、言行得体、落落大方,这才是作为一个客人应该有的样子。试想一下,如果你宴请的宾客,到你家确是畏手畏脚、唯唯诺诺,那你怎么可能对这样的客人有好感。
这么复杂的处理人际关系,却出现在一本儿童读物里,由此可见,古代对于孩童的教育是非常重视的。
当官要谦虚,只有谦虚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争强好胜,只会惹来更多的仇敌。到主家做客要主人看到你的长处,知道你对他有用,当别人在议事的时候你却在那里一言不发,主家会觉得你无用武之地,会将你扫地出门!
承蒙自愿回答!
其实,这两句话是古时增光贤文里的名句,它有完整的四句: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有听说过前面这两句,也习惯把它当成了俗语:“见官莫向前,做客莫在后”。
其实,要单从字面上来看,意思是很简单的:当即是见的意思,是说如果你见到当官的人,不要急于向前靠近,而在做客的时候,不要总是在后面跟着。
但是,中国的文化向来历史悠长,寓意深刻,既然能入得增广贤文,就有着它深刻的道理!它其实包含了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做人的智慧。
人际交往从古到今一直以来都是一门重要的学问,虽说时代已进步了很大,但作为人际间的交往来说,永远都是不会过时的,所以,也是我们必需要掌握的一门学问。而关于人际间的交往,古人们在很早之前,其实就已经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所以在那时就以增广贤文的方式作为警世哲学:“见官莫向前,做客莫在后”。
其实,这句话中的“官”字并不仅仅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官员,而它是统指地位比较高的人,比如在工作中的领导以及上司。句中的“前”字也不仅仅指前面,而它的主要意思指的是出风头,因此,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告诫我们每一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在领导或上司面前,切忌太过于出风头。
见官莫向前,做客莫在后,这句话出自《增广贤文》,也是我们祖祖辈辈们传下来的俗语。每一句俗语,都是一代代流传至今的,虽然字数不多,但是仔细悟的话,会明白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见官莫向前,字面解读就是,见到当官的了,不要向前冲。我们深刻理解一下,会发现老祖宗们说的真的是非常有道理。
官是指什么人呢?不仅仅是在***工作的***官员,同样还有我们在公司的领导或者其他场合下职位、地位比我们高的人。
很多朋友会在这类人面前表现自己,希望他们能够见识到自己的才能,这样才有机会提升自己的地位,实现发家致富走向人生巅峰的目标。但是这句话告诉我们的就是,在比我们职位或者地位高的人面前,不要着急的表现自己,要知道,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为什么不能急于表现自己呢?因为你只是刚刚见到这位领导,又或者领导在忙别的事情,他并不需要你现在向他展示你的能力,急于求成的表现会让他觉得你做事不分场合,甚至有想要盖过他风头的意思,一旦领导产生这种想法,那么你的所作所为,就适得其反了。
一、杨修
三国时期的杨修,大家应该都熟悉吧。他是在曹操手下做事的,最开始因为自己的聪明(曹操在新宅门上写了一个“活”字,所有人都不懂,只有他看出来曹操嫌门小,想把门“阔”大一点)被曹操钦点为随军主薄,可以说是领导身边的红人了。
但是就是因为他不懂见官莫向前,而处处想表现自己的聪明,在后面的“一盒酥”;“鸡肋”***中,完完全全的得罪了曹操,让曹操十分厌恶,才在大好年华丢了自己的姓名。
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家乡的几个人找上门来,死乞白赖的攀亲戚,还喊着他的小名,生怕别人不知道他当过和尚要过饭,朱元璋这个气呀,当年怎么没见你们帮过我的忙呢?叫县官把他们都领回去,不杀他们就算不错了!
而当年朱元璋又饿又病晕倒被救的那家老太太,朱元璋把她找来,给了很多赏金还给她的孩子官职。这个就叫(遇见)当官莫向前,当官的如果想起你、想帮你,他自然会招见你,这样也显得他的恩惠!
“见官莫在前”,
见到曾经的领导要矜持住,别让领导难堪,和领导相处,宁愿闭嘴、宁愿请教工作的事情,也要少说三道四,甚至是八卦新闻,瞎表现只会显得你不稳重。
“做客莫在后”,送礼赴宴,由于大家地位和关系比较近,你坐在后面不上前打招呼,
请客的人还以为招待不周惹你生气了呢!
所以请客的时候千万不要太客气,这样显得虚伪,拉远了你们的友谊!
诸葛亮出使江东,张昭劝其为孙权效力,诸葛亮为何拒绝?
诸葛亮与刘备的君臣情义令人感动。而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刘备,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呢。
原因如下。
第一,诸葛亮兴复汉室的政治思想决定他只能效忠刘家人。而当时有机会的地方官员如刘表刘璋等人,胸无大志。曹操和孙权都不是汉室忠臣,随时可能称帝。诸葛亮的政治立场决定了他只能选择刘备。
第二,就是刘备的特点。刘备是个英雄,有志向和大气概 ,面对挫折毫不动摇。意志坚定。而且深得民心,具有信义,还有关张赵等猛将,只是缺少战略引导。刘备对诸葛亮三顾茅庐的礼贤下士的信任,对诸葛亮言听计从。有利于诸葛亮施展才华。
总的来说,诸葛亮选择刘备无疑是正确的。彼此互相成就,成为一对有名的君王丞相。可惜当时大局已定。他们都失败了。蜀汉***二世而亡。
诸葛亮是有自己的抱负的。当时的江东相国是张昭,大将是周瑜,此时,诸葛亮跟随孙权是没有合适的位置给他。同时,刘备三顾茅庐之恩也让他不忍弃刘备而去。综合后来,诸葛亮为蜀国鞠躬尽瘁而死的表现来看,它不是那种为了个人利益能够抛弃忠义的人。
诸葛亮一直在刘表的地盘上,而且他大哥就在东吴,他要给孙权效力,需要等到现在吗?
先不说诸葛亮的抱负,其实诸葛家是三国最聪明的家族,其家族分别在魏蜀吴为官,这代表什么,这代表绝对不把鸡蛋只放在一个篮子里边。
将来不管哪家得了天下,比如***设东吴得了天下,就算诸葛亮一家死完,这诸葛亮也得到了保全,这才是大家族的生存之道。
诸葛亮又不笨,跟着皇叔混当然好过跟着地方豪强混;刘备是皇上亲认的皇叔、打天下名正言顺;孙权是地方诸侯、见了皇叔都要磕头的,宁做凤尾、不***头,从当时的候选人来看,孙权不配诸葛亮这样的能人辅佐,而且吴国有很多贤才了,像周瑜、张昭、鲁肃、陆逊等等,诸葛亮再去顶多是锦上添花、而跟刘备混,就是开国元勋,这道理一想就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