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在赤壁之战用火攻,河里都是水,曹操大军为什么不取水灭火?
题主大概没见过“大火”,最近几年外国山火不少,去网上找找视频,看看火起得有多猛,尤其是有风的时候。
我亲眼见过火灾。
小时候,跟家里人去烧纸,在麦地外的土路上,离麦地还有几步远。话说也没多少东西,就些纸钞,结果一阵风把火团带进麦地,我还没反应过来,半亩麦地都着了。
这时候还是青麦,不是干干的、更容易烧的黄麦。
就一团小火加一阵风,最后没了一亩多的麦子。
处于战场中的士卒,哪怕无战事,神经也紧绷着,稍有点风吹草动便可能“擦枪走火”,就是我们常说的“炸营”。
曹军别说80万,就是几千人乱起来,都管不住。大将可能淡定些,但大多数士卒绝逼乱套了。以当时条件,正常时候都不一定能灭掉火,更别说这时候根本组织不起有效救援的“战场”了。
水再多,还得靠人去提,这时候曹军正乱哄哄逃命呢(集体发疯),更别说周瑜、刘备随后就到,傻子才救火呢。
正史上水淹七军是关羽放的水吗?
水淹七军是三国时期发生的一次著名战役,此役关羽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走到了其人生的巅峰!
受《三国演义》等的影响,很多人会认为水淹七军是关羽主动放水,为何罗贯中会这么创作呢?个人猜想是为了突出关羽的统兵作战能力!所以罗贯中设计了这个故事情节!
但正史记载关羽并没有决堤水攻,而是发生了大雨这样的自然灾害,使于禁等陷于水灾!
既然提到正史,那么什么是正史呢?正史是指以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政书体(典志体)和纪事本末体为编撰体例的史书。代表史书有纪二十四史。其他纪传体体裁的也可称为正史。比如:《汉书》、《资治通鉴》等等!
特别强调一下:正史并不一定是历史!往往会带有国家意志和民族的情绪,有时为了政治等的需要,并不一定会将真实的历史***如实记载!但总的来说正史的可信度最高!
那么对于水淹七军正史中是如何记载的呢?
《三国志·于禁传》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长安,使曹仁讨关羽于樊,又遣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庞德不屈节而死。
此外《三国志·关羽传》等相关各传也有记载!此处就不一一列举了!
综上所述,既然题主问正史上的水淹七军是否是关羽放的水,答案就很明确了:不是关羽放的水,是自然灾害!
但还是要重复那句话:正史并不一定是历史!所以真实的情况到底是什么只能慢慢的探索研究才有可能找到真实的答案!
谢谢。
不是,是自然灾害。
《三国志·于禁传》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太祖在长安,使曹仁讨关羽于樊,又遣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庞德不屈节而死。
这场战争是诸葛亮早已设计好两路进攻曹操的战略,西路刘备在汉中打了胜仗,就得乘着这个势头,再从东面的荆州直接攻打中原。
关羽接到刘备命令后,(当时是七八月间)安排两个部将留守江陵和公安,自己亲率大军向樊城进攻。樊城曹营守将曹仁赶快向曹操求救后,于禁、庞德两员大将率七支人马前去支援。曹仁(北方人,不熟悉季节特点,犯下了兵家大忌)让他们屯兵在樊城北面平地上,和城中互相呼应,使关羽没法攻城。正在双方相持不下的时候,樊城一带下了一场大雨,汉水猛涨,高出地面一丈多。于禁的军营在平地上,四面八方的大水冲来,把七军的军营全淹了,于禁和他的将士不得不泅水找个高地避水。
关羽(常年在南方,熟悉季节特点)早就抓住了于禁在平地扎营的弱点,他趁着大水,安排好一批大小船只,率领水军向曹军进攻。他们先把主将于禁围住,叫他放下武器投降,于禁被围在汉水中一个土堆上,逼得无路可退,就垂头丧气投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