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乱中司马越扮演着怎样角色?
司马越,字元超,晋宣帝司马懿四弟东武城戴侯司马馗之孙,高密文献王司马泰的长子,司马越被封为东海王,同时是八王之乱中的最后一王,也是最后胜利者。他在八王之乱中消灭了其他对手,并***惠帝。他的死意味着八王之乱的终结。
司马越:监察宇内
西晋的八王之乱不亚于西汉景帝时期的七王之乱,西汉景帝时期的七王之乱之维持了三个月就被景帝平定。而西晋的八王之乱长达十六年之久,比唐朝年间玄宗时期“安史之乱”八年***还多一倍,十六年的内乱直接摧毁了西晋王朝的经济,王朝也因此进入中国封建王朝中最混乱最动荡的局面。
后宫干政,祸乱起因
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司马衷继位,这位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傻子皇帝“晋惠帝”,至于他是否真傻我们就不得而知了。至于后人为何评“惠”的谥号给这无所作为,还将王朝拖入深渊的傻子皇帝的,无非也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一生软弱无能,因为谥法解柔质慈民曰惠柔,这是给他最好的解释!
晋惠帝司马衷继位后,太子妃贾南风也因此成为皇后,然而司马衷竟然将皇后贾南风来干涉朝政,尝到李力滋味的贾南风一时权倾天下,她先***传诏书废了皇太后杨芷后将其杀死,
谋杀太子,引发八王之乱罪魁祸首的贾南风
贾南风不仅杀了太后,还杀了西晋两个藩王司马玮和司马亮,因无子的手握专权的贾献风废了太子司马遹,后又将其***,这事很快引起了西晋各王的不满,因而反对贾南风的专权,首先是赵王司马伦***传晋惠帝司马衷诏书将皇后贾南风废掉再***。
为什么说八王之乱的核心人物“司马伦”
司马伦以天子诏命***传诏书将皇后***后,其实贾南风陷害太子司马遹,赵王司马伦难逃干系。身为当时太子太傅的司马伦在得知皇后陷害太子时,司马伦是最早劝皇后杀掉太子的,太子被杀后,又转回来将皇后陷害,这其实是司马伦为自己的政治野心设了一个局。
自从皇后被害后,司马伦就手握大权,先是废除晋惠帝司马衷自立为帝。称帝后的司马伦并没有治国才能,这也引起了其他西晋王朝的不满,逐而起兵反对他。以司马冏、司马颖等藩王讨伐下,司马伦战败被杀,晋惠帝重新继位。也就是司马伦的开头,为了掌握朝政大权各藩王相互讨伐,国家的创伤更加深。
八王之乱最后一王,活到最后的赢家“司马越”
在整个八王之乱中司马越他所扮演的角色就是收拾残局,成为最后赢家的司马越并没有笑到最后,因为经过长达十几年的***,西晋王朝已经摇摇欲坠,回天乏术了。司马越死后,西晋王朝犹如走向末代王朝一样拉下了序幕。
还有一点要说的是八王之乱不是指八个王,当时是以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等八个比较有实力的藩王为主,这八位为争夺中央大权发生的内乱,所导致的后果是长达三百年的***一直持续到隋朝建立才告息!
永兴二年(305年) 七月,东海王司马越下檄文到各州郡,声称要***义师,奉迎天子还都洛阳。响应的有范阳王唬、王浚等,他们推举为盟主。没有随帝去长安的朝廷官吏差不多都投到了越的门下。河间王题听说司马越在山东起兵,十分恐惧,他借晋惠帝的名义发出征讨诏书,任命张方为大都督,统率十万精兵进行征讨。
东海王盟军的人马也不少,王浚还带来了鲜卑乌桓骑兵助战。在一触即发之际东海王又施出和谈一手,实际上是为了离间河间王与张方。光熙元年(306年)正月,他派缪胤为使者去长安,对河间王说:“张方挟持皇帝到长安,全国痛恨,这事不能一错到底。”
他劝河间王把晋惠帝送回洛阳,并说兄弟之间有事总可以商量。河间王与东海王原是远房兄弟,听了缪胤的话,河间王倒有了罢兵的意思,无奈张方反对,说:“我们据形胜之地,国富兵强,奉天子号令,谁敢不从,怎么能拱手受制于人。”由于张方掌握了兵权,河间王也无法坚持自己的意见。
河间王参军毕垣曾被张方侮辱过,怀恨在心,这时便对河间王说:“张方屯军霸上,按兵不动,看来有异心,他的亲信郅辅定知此事。”河间王派人找郅辅来询问。郅辅走到半路,毕垣迎上去说:“张方想谋反,人家都说你知情。王问你将如何回答?”郅辅大惊说:“我实在不知道张方谋反的事。这事怎么办?”毕垣说:“大王如问起来,你只能说是,辩解必有大祸临头。”
首先八王之乱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从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持续三个月,参与的也只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后期就是一锅司马王爷乱秀,轮流登顶包括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王。
司马越在八王之乱的前期并没有参与,前期的得主角不是他的叔叔就是他的侄子,这糟老头子坏得很,小年轻们根本玩不过他。他是在在接近尾声的时候才参与,不显山露水,司马越知道自己不能出头,成为中心,所以一直都是在幕后操作,避开了大家的视线,在适当的时机站出来,坐收渔翁之利,总的来说,就是司马越的谋略出众,看得清形势。
八王之乱是那些拥有权力的司马皇族互相争夺大权,但是当时司马越还没有自己的军队,他没有参与进去,在八王之乱快要结束的时候,他才开始出手,不过也不是在明面上。在这之后是司马颖站在权力中心,司马越这时候就站出来了,以讨伐司马颙为名向朝廷要兵十万,此后就有了自己的军队,不过司马越不擅长打仗,这场战役他败了。
因为司马越已经站出来了,回朝廷也不可能安然无恙.于是他就带着自己的军队在东海国休养生息,积攒自己的实力,而司马颖也因为独掌朝廷被其他诸侯王解决了。这时候八王就剩下司马颙了,司马越看准时机出手,解决了司马颙,八王只剩下了司马颖,并且趁着这个时候毒死了晋惠帝,拥立司马炽为帝,将权利掌握在了自己手里。
司马越就是这样一路斗智斗勇走到了最后,在自己的没有实力的时候隐藏自己,不成为主角,在适当的时机出手,找到机会巩固自己的实力,在关键的时候出手,一招致命,坐收渔翁之利。司马越就是靠着自己的心计和谋略,从一个没什么权利的王到独掌朝廷大权,成为最后的赢家。(给个优质 互关吧嘻嘻)
西晋皇族火拼,参与的王爷们有好几十个,为什么要叫“八王之乱”?那是因为其中八个王爷,曾经执掌过朝政大权,这八个王就算是皇族内乱的代表,在《晋书》中单独做了传记。
这八王中,除了酒囊饭袋的“老不休”,就是年轻气盛的“愣头青”。只有两个最有出息的,司马乂(长沙王)打仗最猛,可惜不会笼络人。司马越(东海王)既有名望,又会笼络人心,更会抓准时机。
在司马家族中,东海王一脉属于远支。所以司马越在最开始的时候,选择笼络盟友,隐忍不发。待到皇族近亲们斗得差不多了,司马越在“八王之乱”中后期才出手。
看看司马越的盟友阵容:
【士族】司马越幕府中有79人来自士族门阀,而士族就代表了西晋的精英阶层。其中,最出名的士族代表有:琅琊王氏的王衍(文人领袖,王敦、王导、王羲之家族)、太原王氏的王浚(幽州刺史,他爹王沈是西晋开国“三公”)。在他们号召下,文人、士族纷纷投靠司马越。
【皇族】司马越自己就有三个领兵的亲弟弟,司马腾(东嬴公,之后晋升新蔡王,并州刺史)、司马略(高密王,都督沔南、青州诸军事)、司马模(南阳王,都督荆州、镇守邺城)。
司马越有一个关系很铁的堂弟,司马虓(范阳王,豫州刺史),司马虓没儿子,还是过继的司马腾的儿子。此外,司马越跟司马睿的琅琊王一脉关系密切。
除了司马越自己,司马模、司马虓、司马睿都在司马家宗族中很有名望。在他们号召带动下,宗族中很多人支持司马越。
【将领】西晋最能打仗的两个名将:刘琨、苟晞,都为司马越效力。刘琨号称“儒将”,就是“闻鸡起舞”、“吹笳退敌”的主角,纵横并州十多年,刘渊、石勒两大枭雄愣是拿他没办法。苟晞则是西晋第一名将,被称为“当世之白起、韩信”,也被称为“屠伯”,几年间罕逢敌手。
另外,司马腾和王浚,与辽东鲜卑、乌丸关系良好,正是他们引来鲜卑骑兵、乌丸骑兵,将司马颖势力一举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