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何总摇鹅羽毛扇?
诸葛亮在思考的时候,往往轻揺鹅毛扇,其实也没有别的什么意思,无非就是显得儒雅吧。
人在思考时往往都有个习惯,有的喜欢吸烟,觉得吞云吐雾,烟雾缭绕中能找到灵感。
有的闭目养神思考问题。有的轻轻一步一步的来回走动思考问题。总之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说到诸葛亮轻揺鹅毛扇,除了思考问题的习惯之外,有种说法是:鹅毛扇是夫人阿丑送的,也就是黄月英的定情之物。
原来孔明娶了黄承彦的女儿后,发现阿丑并不是个丑八怪,而是一个美如天仙的女子。
孔明自然很高兴,一高兴难免得意忘形,哈哈大笑,黄月英觉得这有损孔明的斯文形象,于是连夜做了个鹅毛扇,同时告诉孔明,如果得意或者失意时,你可轻揺鹅毛扇,就好像我就在你身边一样。切记得意忘形或者失魂落魄时,轻揺鹅毛扇就能化解这些不利的因素。说到底鹅毛扇就是起到警示孔明的作用而已。
另一种说法是:鹅毛扇是用鹅的羽毛做成的,孔明轻揺鹅毛扇就是提醒自己,做事要像鹅一样的警觉,稍有风春草动,鹅就会呱呱乱叫,也是起到警示孔明的作用。
最后一种说法就是孔明要抢周瑜的风头,我们都知道苏轼的赤壁怀古这首诗吧:
〖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其实诗中的羽扇纶巾说的是三国中的周瑜的形象,孔明看到这首诗后,马上让夫人黄月英连夜做了个鹅毛扇,借以突出自己赤壁大战中的光彩。实际上孔明在赤壁之战作用不大,关键是周瑜的贡献,孔明只好装13了。自此以后,轻揺羽扇被孔明捷足先登了,真正的主人周瑜倒没这标志了,孔明也够欺世盗名的。
这真是个十分科学的问题,那咱们就好好论证一下。先将问题分解成三:1、诸葛亮为啥选择手里要拿把扇子?2、为毛是羽毛扇,偏偏还是鹅毛扇,而不是其他?3、为啥要常摇这把羽毛扇?这样分解没毛病吧?
三国演义对诸葛先生的描写是这样的: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明白了吧,诸葛既然身披鹤氅,就是基本以道友神仙自居了,道友呢手里没有一把拂尘这样的标配是不纯粹的。所以呢,诸葛手里必定要选一个东西来装***格。否则可能就会像女人没拿手袋,连走路不会了。
如果真就拿把拂尘,就等于向世人宣告我诸葛决意远离红尘、不再入世了,这不可能,诸葛一直像姜子牙一样坐等他的文王干一番大事呢,所以拂尘肯定不行。耕读十年自称布衣的诸葛先生,其实最在意的身份还是运筹帷幄的军师,鉴于诸葛职业生涯中经常干煽风点火的大事,比如常用火攻、借个东风什么的,所以嘛,扇子就成了他的首选。
那么问题来了,选啥样的扇子呢?纸扇肯定不行,经常坐小车亲临前线,遇到风雨就挂掉了,再者还要防着老婆一发火就撕扇子,纸扇不行。铁扇呢,更不行,诸葛亮不是铁扇子宋清,更不是铁扇公主。加上道家都追求羽化成仙,所以羽扇是极好的。
羽毛扇中也有鸡羽扇、鸭羽扇、鹅羽扇和鸟羽扇啊,鸡毛不吉利一地鸡毛不好,再说诸葛也不玩吃鸡。鸭毛也不行,你丫——用什么毛扇,听起来像骂人。鸟羽更不行了,那是孟获、沙摩柯们插头上用的,所以就鹅毛扇啦!
前面说了,丞相出征都是要坐专车的。曹丞相有曹操专车,诸葛丞相有诸葛专车,全敞篷。你想啊,酷暑寒冬的敞篷打野,要么热的要命,要么冻的要死。这时候鹅毛扇就派上用场了,夏天能扇风降温,冬天摇动起来全当运动了,总能制造点热能量。万一碰到鹅毛大雪,还能遮挡一下。你还真以为丞相摇动羽扇仅仅就是为了装啊。
另外,***如战场上两军搏杀的惨象实在不忍直视,鹅毛扇还能用来挡挡脸遮遮眼,但又忍不住想看看到底啥情况,所以就会出现一下遮上一下又拿开的现象,也是另一种摇动扇子。
关于诸葛亮的形象除了有才,除了长得帅外,还有一个亮点,那就是4个字:羽扇纶巾。诸葛亮不管走到哪里,都是端坐四轮车上,手中都握着一把“鹅毛扇”,很多人也很好奇,这“鹅毛扇”究竟是什么来头,诸葛亮为什么独独对它情有独钟呢?
关于这鹅毛扇的来历,民间有很多种版本的神奇的传说。
第一种说法:他师傅水镜先生送给他的。
相传诸葛亮天赋过人,在得到了水镜先生的真传后,别师的时候,水镜先生对这位爱徒很是满意和期待,于是送了两件礼物给诸葛亮:一件是八卦衣,另一件就是鹅毛扇。
而诸葛亮也感念师傅的恩情,回乡后,便把那鹅毛扇时握在手。当遇到难题心理烦躁不安的时候,只用那鹅毛扇轻轻扇两下,顿觉神清气爽。后来他布阵行兵,只要羽扇一摇,便可计上心来。
第二种说法:他岳父黄承彦送给他的。
相传,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不但爱好收藏,而且还有独特爱好——养鹅。他家里收藏了很多古今奇书,黄承彦把女儿许嫁给诸葛亮时,给出的嫁妆便是藏书。再后来,刘备听闻诸葛亮之外三顾茅庐请他出山时,黄承彦知道这是女婿一展抱负的时候了,于是宰鹅设宴为他饯行,同时还别出心裁地用鹅毛做了一把扇子送给诸葛亮,并叮嘱他说:“鹅性最机警,一有风吹草动,它便知动静。你将鹅毛扇带在身边,可时时警醒自己。”
这是他的一种习惯,刚开始只为拿着羽毛扇,拿着它扇扇风或者扇着身上的灰尘、杂物拿久了便习惯了扇不离身的习性,也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
其实别小看这小小的羽毛扇,有时它的摆动,一条锦囊妙计正在酝酿运筹帷幄之中;多少次挥戈压马,攻城破长阵便在羽毛的摆动定下了三国鼎立的强大局势,六出祁山的收放自如全仗此扇的示意,其作用可大着呢!
回放古代战场,千军万马奔驰厮杀,阵容视野之宽广单凭叫声和手指比划是看不见,听不到,只有羽毛扇的指挥才能看清楚一点,多年的交战,将军士兵却早已汇通诸葛亮摇扇的暗号。
其实诸葛亮拿着羽毛说话也显得格外斯文,在东吴舌战群儒也全靠此扇,羽毛一掩,可以掩饰很多脸部的表情,让对方无法知道他此刻的心情,捉摸不透,人每当紧张时扇一下扇子,也可以缓解一下心情,一切尽在不言中,这扇子***多的是,一般人是很难看透,看似微不足道,其实却隐藏许多惊天动地的决策!
谢邀,诸葛亮也想拿个电风扇,只是当时还没发明出来。我觉得第一不要把***当历史,《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拿羽毛扇,那是罗贯中写的,也算是给诸葛亮一个独特的造型,京剧里关羽红脸、张飞黑脸、曹操还白脸,你信吗?第二,苏轼在《赤壁赋》里说周瑜也是羽扇纶巾,说明了宋元时期,读书人或儒生的打扮可能都喜欢摇羽扇。就像现在白领都喜欢穿西装一样吧。至于三国时期是否儒雅的官员都拿羽扇,还真没有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