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曹操孙权刘备的歌曲?
三国演义里面《卧龙吟》、巜貂蝉已随清风去》,《哭诸葛》这些都是比较老的了但是都很经典。 流行的有林俊杰的 曹操,柳岩的 孙尚香,心然的 子陵 周郎顾。
一个《三国演义》已经流行了几百年了,那是一场波澜壮阔的战争,是一段史诗般的历史。很多有关《三国演义》的诗、歌,同样的英雄,同样的经典。
有关三国人物的歌曲林俊杰的 曹操,柳岩的 孙尚香,心然的 子陵 周郎顾,三国恋,周轶男 三国杀,曾沛慈 终极三国,三国演义里面《卧龙吟》、《携民渡江》、《滚滚长江东逝水》、《历史的天空》、《这一拜》、《短歌行》、《哭诸葛》这些都是比较老的了但是都很经典。以人物命名的歌只有《曹操》
《滚滚长江东逝水》——主题曲(杨洪基)
《历史的天空》——片尾曲(毛阿敏)
《这一拜》——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桥段(刘欢)
《烈火雄风》——吕布归降董卓桥段(吕继宏)
《貂禅已随清风去》——凤仪亭桥段(万山红)
《淯水吟》——宛城之战,典韦、邹氏桥段(毛阿敏)
《有为歌》——三顾茅庐、隆中对桥段(戴建明)
《民得平安天下安》——刘备携平民渡江桥段(崔金浩)
《当阳常志此心丹》——长坂坡赵云赵子龙单骑救主桥段(崔金浩)
同样是君王,刘备曹操去世后被称为崩和殂,而孙权为何被称为薨?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礼,最初实际上是一种社会规范,其具有森严的等级性质。不同的社会等级(限于统治阶级内部),所能够运用的“礼”是不同的,就拿去世这件事来说,在称呼上,因为人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礼记·曲礼》中记载:
“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看到了吧,“死”这个字,只是用在平民身上的,对于帝王,绝对不能用“死”这个词语,而是要用“崩”。这一点应该都不陌生,因为古装剧经常会有类似于“皇上驾崩了”这类台词。当然,不排除一些例外,比如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中,对于后唐庄宗李存勖的描述“身死国灭”,但这只是在特定的场合,而不是常态。
通过对于死亡这一件事不同的用词,就可以看出某个历史人物在后世的史官认知中的地位如何。很显然,孙权去世被称作“薨”,证明了他在晋代的认知中,只是割据一方的诸侯而已,而不是一位帝王。
对于曹操,“崩”的用法是没有任何疑问的。因为在古代的正统理念之下,坐拥中原者即为正统,况且晋朝本身就是继承了曹魏的江山而后统一天下,自然在三国中奉曹魏为正统之国,而曹操被尊为“太祖武皇帝”,自然必须用“崩”这个词。
对于刘备,用“殂”这个词,则非常微妙。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刘备的***在当时并不被看做是正统王朝,虽然他自己号称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且建立的***也叫做汉而不是叫做“蜀”,但这并没有得到承认,实际上在北宋之前,蜀汉一直被看做是一个割据***而不是汉朝的延续。但《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毕竟曾经是蜀国的臣子,对于故国肯定是存在一定的“私心”的,因此,对于刘备的描述,他自然可以玩一些文章。
殂这个字,本身指突然死去,不太具备等级性质。但是,古人是非常注重经典的作用的,在《尧典》中,有这样一句记载:
帝乃殂落。
意思是帝尧像落叶那样结束了生命。这个字一旦用在了尧帝身上,自然就有了特殊的含义,其字面以外的含义可以表示为“帝王的去世”。因此,在陈寿的笔下,还是给了刘备一定的尊重。
但即使陈寿用文字游戏抬高了刘备在史书中的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蜀汉***的正统性得到了晋朝的认可,在北宋之前,曹魏的正统地位都是无可置疑的。但北宋时期,由于北宋与契丹,西夏并立,北宋需要一个证明自己正统地位的证据,这个证据不是国力和军事实力,而是“天命所在”,具体体现便是所谓的“出身”——北宋时期才真正萌生了不以实力和地狱论正统,而以身份论的思想。
而蜀汉,作为汉朝皇室后裔建立的王朝,虽然偏安于巴蜀,但从身份来讲,一定是正统所在,这非常符合北宋的政治需求。于是乎,北宋以后,蜀汉逐渐在民间,知识分子的认知中,成为三国“正统”。
同样是鼎足三分的三国君主,陈寿在其所著的《三国志》对曹操刘备孙权等人去世的称谓有所区别,可谓是春秋笔法。如对曹操去世称其崩,《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对刘备去世称其殂,《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三月,先主病笃,孤於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夏四月癸巳,先主殂于永安宫,时年六十三......”公元223年,三月,刘备托孤于诸葛亮,夏四月二十四日(6月10日),刘备病逝,享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帝,庙号烈祖,葬惠陵。 对孙权 去世称其薨,《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夏四月,权薨,时年七十一,谥曰大皇帝。秋七月,葬蒋陵。”公元252年,夏四月,孙权在内殿驾崩,终年七十一岁,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葬于蒋陵。
从周代开始,对不同社会阶层的人过世形成了规矩森严的称谓,不可乱用。据《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天子、诸侯、大夫、士和庶人的死分别赋予了不同的称谓。从这个角度看,陈寿将曹操刘备列为同一档次,为帝王级别。将孙权列为诸侯王级别,比帝王低一等级。主要原因在于:
对曹操及曹魏***而言,由于曹丕接受了汉献帝的禅让,承袭了汉朝***的衣钵,再加上据有正统王朝的大本营中原地区,普遍被史家认为正统王朝,因而其实际创始人曹操(后被追封为皇帝)具有帝王的身份,以过世用帝王级别的崩来表述。
对刘备及其建立的蜀汉***而言,虽然该***偏居西南一隅,但由于刘备具有汉室皇室血统,其***也延袭汉朝国号,再加上打着汉室身份多次北伐恢复汉室基业,也被视为是具有一定的正统性,因而刘备作为汉昭烈帝,其去世用与驾崩同义的殂来表述也符合情理。
对孙权及其吴国***而言,由于虽然孙权雄才大略,但由于孙权***长期偏安东南一隅,且长期接受曹魏***的王爵册封,形成名义上的藩属关系,虽然孙权后期有建国称帝,但难以改变原有的名分,因而在《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看来,孙权仍被认定为诸侯王,过世只能用诸侯王级别的薨来表述。
周公旦建立了一套完整宗法礼仪制度,作为周朝治理天下的指导思想。对于人的生老病死,根据不同的身份地位,有不同的称谓。对于死亡的叫法在《礼记·曲理下》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由此可见史学家认为刘备与曹操为天子,孙权只是诸侯!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在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将刘备当作天子,不仅明确称刘备为先帝,还用了“崩殂”二字来强调刘备是天子。今天我们称刘备建立的***为蜀汉,在当时刘备、诸葛亮等人称自己的***为大汉;他们认为自己是汉朝的正统延续,曹魏则是汉贼,曹丕则是伪帝。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用尊刘仰曹的指导思想写三国,故世人皆认为蜀汉为正统,曹魏为篡位自立的地方***。蜀汉既然是正统王朝,那么刘备自然就是天子了,作为天子按礼制讲死了就称崩。比如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录赢政的死为: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
在史学家看来曹魏才是正统,刘备的蜀汉是地方割据***,故曹丕为天子;曹丕追封父亲曹操为武皇帝,故曹操也成了天子,因此曹***后先被称为薨,后来又升级为崩。曹魏取得天下是汉献帝禅位的结果,当然汉献帝是被胁迫的!曹魏有汉帝的禅让,又拥有秦皇传国玉玺,还掌控中原地区,故史学家认为魏国是三国时代的正统。
孙权在公元229年正式称帝,死后谥号为大皇帝,庙号为吴太祖,但他只是地方割据***。在三国中魏国有汉帝禅位,蜀汉有汉室血统,唯有孙权啥都没有,是自立为帝的,是伪帝。曹丕称帝后,孙权请求归附魏国:曹丕赐给孙权九锡,册封其为吴王、大将军、领荆州牧,节督荆、扬、交三州诸军事。
孙权接受了魏国的册封,故他只能是魏国的一个诸侯王。那怕他后来僭越称帝了,从礼法上讲他只能是诸侯,除非孙权击灭了魏、蜀两国,重新统一了天下。如果孙权重新统一了天下,那么孙权死后就可以享受“崩”的待遇;而刘备、曹操只能享受“薨”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