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老子》,《老子》与《道德经》与老子之间有什么关系?
《道德经》和《老子》指的是同一著作。
老子姓李,名耳字老聃(dan),通称老子。今河北鹿邑县人,在民间有很大的影响力,据传说他是“从母左腋出”,道德真君,太上老君都是民间对他神话了的传说。
老聃生活于春秋末年,学识很高,是一个很有声望的智者,据说就连孔子都曾向他请教过关于“礼”的问题并称他为龙。由于王室不断内乱,老子就弃官归隐,行至函谷关时,写下了这部《老子》。
隐逸之士避世存身,韬晦自保,寄情山水,崇尚自然,因此,对污浊的现实社会,能够冷静的认识和批判,揭示矛盾根源。
老子一书共81章,分道经和德经两部分,所以又称道德经。
可是在1***3年发掘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老子,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这可能才是古本的顺序。
《老子》5000言,篇幅不长,论述精辟,意义丰富,思想深邃,内容重在详尽论述作为宇宙万物之源和运动规律的天道,并将这种天道用以关照人道,指导治国和修身,直面现实社会,它涉及到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各个方面。
(论道)就是全书的总纲。
附《论道》及释:
道可道,非常道;明可明,非常明。
关于名称
老子是人名,《老子》加了书名号,就是书名,《老子》在汉代以后改称《道德经》。
1、先说人名老子。
老子:男,汉族,姓李、名耳,字聃,又字伯阳,世称“李耳”、“李聃”或“老聃”,是李姓、老姓的先祖。东周春秋时期陈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
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为东周王室守藏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数度入周问礼于老子,盛赞老子“其犹龙邪!”但史籍记载极少,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只有寥寥四五百言记载老子事迹,说“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东汉时张道陵创立道教,老子被尊为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
2、再说书名《老子》。
先前时期的前期,没有私人著述,到了东周以后,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才开始有人著书立说。这个时期的简册基本没有明确的名称,皆以著述者的姓加上一个敬称的“子”作为简册的名称,比如李聃又名老聃,其著作便被称为《老子》,孙武的著作便被称为《孙子》,我们现在所说的先前时期的著作《庄子》《墨子》《韩非子》《荀子》《孟子》等等的名称都是这么来的。
3、《老子》到了西汉被称为《道德经》
汉高祖建立了大汉王朝,由于秦末战乱,加上四五年的楚汉战争,国家贫弱,民不聊生。于是实行了黄老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经过三四十年的无为而治,到了第五位皇帝汉文帝刘恒时(关于刘恒,文末再做一些解释),国家逐渐强盛,因此汉文帝对《老子》推崇备至。但是由于《老子》用词古远,一言万端,还是没法完全领会老子真经妙道,于是有人把河上公推荐给了汉文帝。
河上公著有《道德真经》一部,之所以取这个名称,是因为《老子》中的两个关键概念就是“道”和“德”。该书因是河上公所著,故又称《河上公章句》,或《道德经章句》,从此,河上公的《道德真经》成为《老子》的代名词,为了简便,人们通常称之为《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