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清华北大是一种什么体验?
我认为,这个问题最好是叫考上清华北大的“局中人”来回答,因为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有“亲身体验”的“有感而发”,而作为“局外人”是没有那份经历的,自然也没有与之相对应的那份感觉的。
作为一个“局外人”,如果真要我回答这个问题,我就想到了“身边”的一个例子,也试试从“局外人”的角度去寻找考上清华北大的体验。
十几年前,笔者初中母校的一位老师的儿子考上了清华。这个“儿子”的清华之路大概是这样的:中考时成绩名列地级市全市前三甲,当时被广东的华师附中招了去。之前首有市重点中学想以“免高中三年学费+高额奖学金”的优厚条件来挽留和争取,可都被他拒绝了。三年后,他一考“成名”,最关键的是考上了国内的顶尖大学——清华大学。
他考上清华那年,与许多类似的情况一样,他受到了生源地的当地市、县、镇、校(初中)等的多重重奖,那份荣耀就是传统中的“光宗耀祖”的感觉。因为这样,他的在镇初中任教的父母也“亲凭子贵”——被市某所知名私立学校“高薪诚聘”去做了老师,父亲后来还做了学校的领导。
聘请考上清华学生的父母来做老师,我不知道私立学校的出发点是什么?但是我认为,这肯定与他们培养了一个“考上清华”的学子有关。私立学校或许认为,在教育方面,他们肯定有某些过人之处,要不,为什么在一个边远的山区初中教师家庭能够培养出那么优秀的儿子?
如果我的猜测没有问题的话,我认为这也是有道理的。但是据我所知,母校的一些老师即是这对父母的同事反映,他们的儿子自小天生就是一块读书的料:人很聪明,读书很自觉,几乎不用大人操心。
同事的这些说法,其实并无夸大或缩小,而是一种事实。其中有我亲眼所见的一个事实可以佐证。
先说对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整体印象:很差,很糟糕!
1. EMS的邮封角折了起来,封面设计老土,足可见贵校对待新生之敷衍和不用心,此为第一点;
2. 打开录取通知书,冒出来个纸折的二校门,花里胡哨。再看右边,通知书上的照片直接用了高中注册学籍拍的丑照,还是黑白打印的,不以人为本。整体色调紫色,有如面色发绀者,不够喜庆,此为第二点;
3. 再看附赠内容,信封内仅有一张华而不实银行卡,还要自己去中行激活;普通A4纸打印的校长寄语倒可一读,问题是这张纸的一边还被揉烂了…有一新生手册,奈何字数太多,导致鄙人懒得看,进一步证明贵校不以人为本,此为第三点;
4. 最后想一想没有的东西:校园卡之类证明学生身份的物件,贵校出品的纪念品,通通都没有,足可见贵校是来几天就走的学校,甚至不打算留个好点的第一印象…
不过入校后,清华给我印象相当好,比如清华开学后不封校(远超隔壁世一大),再比如昨天清华CUBA(电脑游戏比赛)夺冠,深刻让我感受到清华的学生是全面发展的、什么是“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诚谢邀请,欢迎来到“Chen城东客”问答领地,陈老师将用最大的热忱与最好的回答回馈您!
每年能考上清北名校,在一个地方也不过几个,或几十个而已。高考排名在各省基本上要进前一百名左右才行的。智商高那是肯定的,后天的学习努力也不错。现在能进名校继续学习深造,对以后的人生更有更高起点与规划。应该是很开心的事,这些年的刻苦学习终于有个有了好的收获。
毕竟是少数人,也基本上在优质高中读的书,一直都很优秀,他(她)们的体验初期都是高兴的,在社会上也是正向带动,父母及亲朋都一时传道,有如金榜题名时。经过一个短时期的快意,也要明白后期进校学习的责任,社会给予你这样的平台,肯定了你的努力。四年后,也要看你是否能给社会带来相应的价值增量。这也是考入名校后要思考的一个方向,一如优秀,在名校里,就要继续保持。
高考试题的命题都经过专家组在题库里选取,试做预估难度,及区分度,题目在市面上基本没有出现过,也会避免这样的情况。在规定时间内,做出那么多的题,没有功底肯定是不行的。清北名校基本上都要600多分才行,理科类题目没有一定的思维思考是没难做出的,平时的训练也是相当见功夫的。这个不服不行,有时你就那一两个点想不到,就是很难做出来的。
上名校,是种肯定,也是更高的平台,期望这些精英学成回报社会,留在国内继续贡献力量。这才是大的方向,个人努力固然重要,社会给予的机会也要珍惜。
如果你觉得不错,还请关注“Chen城东客”,并点个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