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车辆是怎么解决减震问题的?
车辆减震作为现代汽车技术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几乎被所有买车已经开车的人重视,因此人们不仅要问,古时候的人是怎么解决减震问题的。
现代人有橡胶轮胎、有减震器等等,这些极大的提高了人们乘车的舒适度,难道古代人就不知道找舒服,只知道一味地忍受没有减震技术的车子带来的痛苦?(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当然不能,其实在减震方面,古代人还是想了不少辙积累了不少的经验的。
首先,秦朝时修建辐射天下的“通都大道”,这可以说是是减震技术的一次革命性提升,再好的减震措施和防御技术,都比不少道路的改进这种方式来的直接。
毕竟以古代土路为主的路况,能够修建有一定规格要求和标准的土石路,对于减小车辆行驶时的的震动,还是来的比较直接的。
再一个就是造大车,安置半径比一般车辆大的多的轮毂,充分延长车轮转动一周达到的最远距离,也可以减小车辆行驶时的震动,由于转速的问题,大轮毂天然比小轮毂震幅要小的多,震动也就会降下来。
说完了里外,该说车上了,在车上多内置些棉垫,棉花作为人类的好朋友滤震效果一向很好,如果说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较晚,其他的锦罗绸缎还是可派上用场的,虽然这些东西都很名贵,不是一般家庭所能见到,但出行需要用马车拉着的人,还能在乎那三匹两匹的锦罗绸缎吗!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减震都是个系统工程,某一方面的提升不能说没用,但要想***出最大的功用,还是在于道路的修筑,车辆构造本身技术的提升以及滤震材料的使用。
我国最早的车是夏代,2004年在河南堰师二里头遗址宫殿区南侧大路的早期路土之问发现的两道大体平行的夏代车辙痕,证实了夏代就有相对成熟应用的车。而史书记载早在黄帝时代就有车,《后汉书》记载:“上古圣人,见转蓬始知为轮。轮行可载,因物知生,复为之舆。舆轮相乘,流运罔极,任重致远,天下获其利。”所谓的圣人是指黄帝,因为“舆服始于黄帝”,黄帝姓轩辕,“轩辕”二字都与车有关系。另外,《易》载“黄帝作车”,《孙膑兵法》云“禹作舟车”,《墨子》、《荀子》、《吕氏春秋》云“奚仲作车”等。
古代马车缺少减震装备,坐在上面会非常颠簸。而且一开始,车也并不是用来坐乘的,而是站乘。先秦时代,车既是贵族出行的工具,也是车战的用具,所以又名戎车,自然就不是坐乘,而是站乘了。
但是,随着时代发展,车辆的乘用性也随之发展,上层贵族间也将车用为坐乘出行的工具,车辆的减震便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一种用于减震的初步手段也被应用于车辆的制造中,这就是“伏兔”“当兔”。
伏兔,是古代车上位于轴与舆底两轸十字相交处钩连车轸与车轴的部件,起到一定的缓冲减震作用。因其形如伏兔故名。伏兔又称辏。《考工记》中有“加轸与辏”的记载,郑司农注云:“幞……谓伏兔也。”清代阮元在《车制图解》中说明:“舆下鉤轴者为轐,幞谓之輹,輹谓之伏兔。轐在舆底而衔于轴上。其居轴上之高与辀围径同,至其两旁则作半规形,与轴相合,而更有两长足,少锲其轴而夹鉤之,使轴不转,鉤轴后又有革以固之,舆底有轐则不致与轴脱离矣。”
当兔是位于辀下轴上连结辀与轴的构件,也象一只深伏的兔子,因其处于两伏兔之间,故称当兔。当兔是在减震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减少来自车轮的震动。
而史料中最常见的减震则是“蒲轮”,用蒲草包裹车轮减少震动,古时常用于封禅或迎接贤士,以示礼敬。
《汉书·武帝纪》:“遣使者安车蒲轮,束帛加壁,征鲁申公。”唐代颜师古注曰:“以蒲裹轮,取其安也。”
欧洲古罗马时代 其部分马车 坐人的车厢部分 没有被完全固定在轴或车架上 而是通过较宽的几道牛皮带将车厢吊在车架上(由于是电视节目 没有看清,可能皮带连接处有活结 俗称转环。 就像我们如今拴狗、拴羊,绳子和头套连接处的活结 主要防绕结)。 此举可以大大缓冲车的剧烈颠簸。就像我们书包里装了暖水瓶 人提着走,没事; 但是我们要将暖水瓶捎在在自行车上或直接撂在板车上就危险了。
现代的汽车减震,主要是靠减震器和橡胶轮胎。而中国古代车辆,靠什么减震呢?主要有四种方法:
1.车轮包皮革。这与橡胶轮胎的原理是一样的,通过增加柔软度来增强缓冲。
2.木制车辆。这不是专门来减震,但有一定的减震效果。木质材料本有韧性,可以起到缓冲效果。包括车轮、车架等,结合处有微小活动空间。有的车板是类似于一个大筛子,减震效果不错。
3.车内软靠。如果直接坐在车板上,路途遥远的话,***就颠破了。古人一般会在车内铺上较厚的褥子,再放个厚点儿的软垫,好像弹簧床一样,正常走的话很舒服。
4.修筑驰道。为了便于古代马车出行,朝廷都会将主要交通要道,修得宽大平整,尽量减少颠簸。秦朝开始以咸阳为中心修建驰道,相当于现在的国道,以便于巡驾车辆出行。后来还建了栈道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有一项改革,叫车同轨。供马车走的轨道,十分平整。
基本上就是这些了,毕竟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减震效果肯定没有现在好。
谢谢邀请。
减震器的出现也就是100多年,所以古代,不管是战车,还是官车,还是商车,还是民车,都是是不存在减震器的。那么古时候有没有柏油公路,虽然有很多平坦的路,但是颠簸的距离还是很多的,那么古代人到底是用什么来减震的呢?下面我们来说说。
首先来说说古代的王亲贵族。他们一般就是用毛皮,布帛来包裹住车轱辘,而且他们的车轱辘一般会比较大,这样从缓解颠簸到吸收颠簸,就让车从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平稳,然后他们的车夫一般都要求慢慢的行进,所以只要不是有敌寇追杀,基本上是很平稳的,不然要掉脑袋的。
其次来说说老百姓。老百姓,都是地位比较低的,如果他们坐车,无非就是牛车,然后木轱辘要么是***的,要么就是钉铁皮,这样的车没有什么舒适可言,主要的作用也是农用。
最后来说说商贾。他们虽然有钱,但是地位很低,限制很多,所以说他们坐的车也和老百姓的差不多,他们可能注重的也是车的商用作用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