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上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何谓“明明德”?
《大学》开宗明义即讲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彰显、发扬之意。第二个“明”是形容词,含有高尚、光辉的意思。 第一句话翻过来就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其后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论述是中华文明对做事取得成功之根本所进行的精辟论断。
从现代管理角度解读,《大学》的第一段话表达了二层意思:其一,高尚美好的愿景;其二,要系统做事才能真正成功(近道)。 现代系统理论认为,由各相互连结的部分构成的整体就是系统。核心思想是各局部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对整体发挥影响,因此,不可偏废。
中国是一个教育制度在夏商周三代就开始走向完备的国家。在周代,王宫、国都乃至闾巷都有办学。以公学为主,也有私学。像孔子就是历史上第一个广泛办私学的人。这也是他早期生涯中的一个主要谋生手段之一。
按照朱熹的说法,当时“人生八岁,则自王宫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可见“大学之道”指的是“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其关键“在明明德”,这是有别于所谓“小学”以及“俗儒记诵词章之习”(譬如八股科举应试之学)。
这里两个“明”字,前字作动词解,意为“觉察明了”;后字作形容词解,意为“光明的”。因此“明德”是光明之德,而“明明德”是“去认识明了光明之德”。
也就是说,所谓大学的根本在于去学习认识道德的光明。
人自性的道德能使人心走向光明,这也是陆九渊论心,王阳明以“良知”为本的根源。
认识恢复人本具的道德光明,也就是复归本性,如孟子言性善,强调从“恻隐之心”,从“不忍人之性”而习得“王道”。这即所谓的大学之道。
“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大学》中的第一句话。《大学》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朱熹将其单列成“四书”之一。从内容上看,《大学》是一篇极为珍贵的古代教育哲学论文。《大学》体大思精,以人为根本,以培养君子为目标。《大学》的哲理福国利民,是人成就功业、立身行道的指南。全文纲举目张,事理完备。其哲理精微,由内而外,由己而人,从抽象概念到实际功夫,宗旨即是做大人与君子。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个“在”层层递进,被称为大学之道的“三纲”,“三纲”即三个宗旨、三个纲领。而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被称为大学之道的“八目”,“八目”指的是为了达到“三纲”而设计的八项条目功夫,或者说八个进修阶梯。
所谓“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第二个“明”是形容词,意指不断地彰明人自己内在的光明的德行(仁义礼智信等),培养高尚的道德。古人认为,人的德行赋之于天,***皆有,但并非***都能自觉。孟子讲善性,认为人心是良心,人情是真情,所以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圣人与我同类”“人皆可以为尧舜”。

“明德”即“善端”“善性”。“善端”如星星之火,泉源细流,如欲“善端”培养成“善性”(即圣人之性),必须“扩而充之”,同时还要谨防腐浊的玷污。“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所以“明明德”的第一个“明”就是要阐明、彰显、发扬光大,这正是修己、内圣之道。
所谓“亲民”,是指亲和百姓,以百姓的好恶为好恶,爱护民众,这也是儒家“德治”“仁政”思想的来源。孔子说“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都是一种亲民的思想。
宋儒程颐、朱熹解“亲民”为“新民”,即除旧布新、洗汰旧的不良习惯,刷新自我、革新人民的精神面貌。其实这两种解释并不矛盾,都是中华文化的一贯思想,也是先圣先贤的理想追求之一。要“新民”,必先“亲民”,“亲民”的目的是为了“新民”,也就是说,只有真正的“亲民”者,才能使民“新”。所以,“亲民”正是安人、外王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语出《大学》开篇,意思是说,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关于什么是大学,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目前关于大学是什么,大学教育该如何开展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大学到底应该教会学生什么?是一项谋生的技能还是良好的品德修养,远大的目标和理想?
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校训,校园文化以及培养目标。
目前比较中庸的说法是: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也就是培养学生既要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又要踏踏实实的走好每一步。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之谓也”是1931年,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就职演讲时说的,也是大家经常谈论的一种说法。意思是说:大学,并不是只有高大的建筑的学校,而是要有名师。引申起来说就是。大学并不是空有大的教育规模(硬件方面),而是要有大的师资力量和优秀的教育系统。
欢迎大家关注交大女博士,有其他观点,欢迎和我补充和讨论。有关于教育、文化、历史的问题,欢迎大家向我提问。
明明德,光明自身的德性。才能以德配天,获得天命。
最初可以看作是周王朝的"顺天应命",为周天子正统而设定的天人合一理论。
孔子创立儒家之后,修身明德成了儒者的目标,"明明德"可以放诸个人身上,修身以明德,修身以俟天命。
虽然《大学》本是"帝王书",但经过后世儒家的不断注疏,已经是儒家重要的修身经典了,不必都往政治上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