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牧和刺史分别是什么级别的官,两者之间谁更大,职权上又有何区别?
先谢谢您的邀请,在《三国演义》,州牧和刺史是经常会出现的两个官职,很多朋友弄不明白二者有什么区别和联系,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从本意看,“牧”是管理人民的意思,“州牧”就是指一州之长,“刺”即检核问事,“史”为御史。“刺史”则是监察御史之意。刺史之职始于秦代,汉初得到发展完善,汉武帝时期,分天下为十三州,每一州设一刺史。其主要职权是“监察”郡一级官员。直接隶属于中央的御史中丞和御史大夫。直到汉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刺史改称州牧,职权才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成为地方行政长官,刺史的职权得以最大化。但此时“刺史”的官职并未消失,而是与“州牧”并存。
州牧和刺史同属州一级行政长官,级别上应该算是平等的,但又有很多不同之处,
1、职权不同
汉朝时州牧负责地方行政工作的一切大小事务,刺史只是负责巡查地方官员,起到监督作用。
2、设立背景不同
设立刺史是为了实现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控制,便于管理;州牧主要是为了各州自己招募兵勇,守备城池。
3、中央控制力度不同
刺史一开始属于中央编制,是汉武帝时期派到下面巡视地方的干部。
汉武帝把全国分成13个大州,每个大州派一个刺史去巡视,所谓“刺”,就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后来刺史就渐渐演变成地方官了。
州牧是东汉时期为了镇压黄巾军而设立的
汉成帝时,改刺史为州牧,后来影响有限。东汉末年,黄巾作乱,***军力捉襟见肘。汉灵帝听从宗室刘焉的建议,再次设立州牧,权力极大,相当于土皇帝。这也为日后军阀割据埋下了伏笔。
刘焉身为宗室,却是包藏私心。他看到天下即将大乱想找个地方避祸。一开始他想做交州牧,但是有人告诉他益州有王气,所以又改成益州牧。到了益州后暗中支持五斗米教在汉中割据,阻塞和朝廷的联系,关起门来当土皇帝。
总结,州牧和刺史是同一级别,但是州牧更有实权。
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州郡县制。
县就相当于现在的县,郡下辖多个县,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县令和郡守分别相当于现在的县长和***。
汉朝,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避免郡县官员***,设置了州,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每个州设刺史一名,下辖若干个郡。
看起来这时候的州就相当于现在的省,但实际上并不一样,因为那时候的州并不是行政区域,只是一个监察区域,而州刺史也不是现在的***,只是对州辖区内的郡县进行监察,而且刺史也不是常驻州,属于中央官员,只是不定期的对辖区进行监察。
所以刺史制度是为加强中央监管地方的政治举措。
由于汉朝还没有实行九品中正制,所以还不能用品阶来衡量官阶,但可以从俸禄上来窥之一二。
刺史的俸禄为600石,而郡守2000石,所以刺史只能算是国家的中级官员,实际上比郡守还低了好几个等级。所以刺史在职权上相当于现在省检察院的检察长,只是常驻不在地方,而是在中央。从薪水上看,刺史的级别并没有达到省检察长的副部级级别,应相当于厅局级的干部,但刺史制应该已经是现代“一府两院”制度的雏形。
西汉末年,反***武装斗争风起云涌,为了增加地方的武装防御能力,刺史改制为州牧,这时的州已经是行政区域了。
这两个职务以东汉为准,毕竟隋唐时期的州已经不是省级行政区,而是大约郡级。
两汉时期,大体把全国分为十三个州,每个州设置刺史。
刺——侦查。史——御史。
所以刺史就是州监察官,对辖区各郡的官员及行政流程进行监督。但地位低下,俸禄只600石,与普通县令相同。面对2000石的郡守国相,无法统筹军政。所以184年黄巾***沉重打击冀豫兖青,刺史位卑言轻,辖制军队少,郡国长官有区域限制,原有郡县二级行政区划不再适宜镇压黄巾。
188年,宗正刘焉急切想逃离洛阳,因为此时宦官与外戚的决战即将爆发。他向汉灵帝说...地方郡国官员卖官鬻爵,刺史已不能制约,建议恢复西汉曾经的牧伯制,派元老重臣或者宗亲去坐镇各州,统管军政,绥靖地方,以为中枢屏藩。并以身作则请求去交州那个边远地方任交州牧。
汉灵帝很高兴。后面刘焉听说益州有天子气就转而请求去益州。汉灵帝又封黄埔嵩为冀州牧,黄琬为豫州牧。所以州牧是真2000石***。比郡国长官2000石还高,统管军政。相当于明清时期总督+本省巡抚,而刺史只是省监察御史。
当然,汉末混战,官职同样混乱,如刘表最初只是朝廷派遣的荆州刺史,匹马入荆州被地方豪强蔑视,依靠蒯蔡家族杀地方宗豪55人后控制荆州,就自称荆州牧了。
古代所有官职的职能都是不断变换的。州牧和刺史为我们所熟知主要是在东汉至三国时期。
州牧一开始是一州的行政长官,后来发展到集财政、人事、军事、行政为一体的地方割据势力。所以州牧的兴起和军阀割据是分不开的,军阀割据的顶点就是州牧权力的顶点。东汉军阀割据结束,州牧也就成了象征意义乃至走下历史舞台。像诸葛亮也兼任了益州牧,魏延兼凉州等等一样。但统统都是象征意义,没有实权。
刺史的产生和州牧分不开,他的出现一开始就是为了防止地方州牧做大的。后来一些刺史纷纷取得了一州的大权,刺史和州牧已经发展到没有区别了,我们熟知的丁原,刘表都是刺史。后来东汉朝廷见刺史和州牧已无实际区别就将刺史废除,实际上已默认了东汉的地方割据。汉以后刺史逐渐沦为和郡守一样的官职了,只是各个时期叫法不一样,成为了东汉时郡的行政长官了。
古代的“玉女天梯”酷刑是谁发明的?为什么会让女性闻之色变?
玉女天梯这一刑罚,是在武则天时期创设出来的,如果说此种刑罚不能令女性闻之色变,反而是一件怪事了。
玉女天梯,此种刑罚其实不只是会让女性闻之色变,单看名字或许是女性专属的刑法,其实这一刑罚,还面向男性。
武则天,千古第一女帝王,能成为帝王的女性,她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
武则天是个极度强势的人,她有手腕,有头脑,因为她女子的身份,她并非李唐后裔的身份,朝中不服武则天的人有很多,一名弱女子,想要震慑住不服从自己的人,自然也需要极其强势的手腕,而武则天,正是靠着极端残酷的刑罚,让朝中大臣无一人敢动怒反抗。
玉女天梯不过是武则天时期出现的一种刑罚,是由武则天的宠臣来俊臣发明的,这一刑法针对的正是那些犯罪之人,为了严刑逼供,行刑者不择手段。
来俊臣身为武则天的宠臣,发明过的刑罚自然也是极多的,凤凰晒翅,也是其发明出来的一种刑罚,但凡是被其发明出来的刑罚,尽皆残酷无比。
玉女登梯,即为驱赶被绑***登上一个数米高的木桩,木桩之下,是满地的尖刺,***的脖颈之间还会被系上一根绳索,待到***登上了木桩,行刑者便会拉紧***脖颈间的绳索,让***无力保持平衡。
这种刑罚对***而言,主要是心理上的恐惧,***需要时时刻刻担忧跌落下去,口风不紧的就会透露出重要信息,而更多的人,是因为恐惧心理,跌落下去,最终被钉死在尖刺之上。
因为***在高处摇摇欲坠的,并且穿着白色囚服,远远的看着就好像是女子在翩翩起舞一般,所以这种刑法被称为玉女登梯。
发明这一刑罚的来俊臣,虽然身为武则天的爪牙,但却因为做了太多伤天害理的事,被满朝官员,以及天下百姓所批判,即使有武则天为其撑腰,也没人能保的下来俊臣,迫于压力,武则天也只好向来俊臣发难问罪。
在中国古代史上,曾经有过几个女人掌握实权的朝代,其中比较出名的,要数晚清时期的慈禧太后,和唐朝中后期的武则天。
慈禧太后利用垂帘听政,虽掌控着晚清的生死命脉,大权独揽,却无皇帝登基之实。
武则天则是有所不同,是正儿八经的继位正统皇帝,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封建皇朝一代女皇。
纵观武则天一生,虽无特别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伟大政绩,但其在位期间,对民政策也算稳当,百姓也算安居乐业,是颇有一些“贞观遗风”的样子的。
在李治死后,对权势的贪欲让武则天无法自拔。任何阻挡其登上权力顶峰的人都必被她扫除。天授元年,六十七岁高龄的武则天废去了儿子李显的皇帝之位,前无古人地登上了皇位,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唯的一位女皇帝。
虽然唐朝民风是比较开放,但是女人的地位并没有得到质的提升,朝代的骨子里面还是男权为主,所以,当时的文武百官,对史天前例的、身为女儿身的武则天登上皇位颇有微词的,只是敢怒而不敢言。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武则天就必须要建立起自己的势力,以巩固自己的统治。于是武则天专门培养了一批佞臣酷吏,专门用来打压对付反对者,和不听话的大臣,酷吏之中又以来俊臣、周兴等最为恶名昭著。
有了佞臣酷吏,自然就少不了酷刑。其中有个名字叫做“玉女登梯”的刑罚,就是出自于这个时候的产品。
玉女登梯,名字听着让人暇想连连,其残忍程度却为很多人闻之毛骨悚然,谈虎色变。具体就是行刑时将***的衣服***,然后在脖子上套一绳子,然后把犯赶到几米高的木桩子上去,而在地上是插满了尖尖的木橛子。受处罚的人如果害怕而挣扎,越挣扎就会系得越紧。 到后来***不是被勒死,要么就是被地上的那些木橛子穿透身体而死。
女子为什么特别害怕“玉女登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