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为什么叫郑州呢?
郑国地处中原腹地,都城位于新郑(即今天的河南新郑附近),其疆域包括今天的河南北半部,是西周册立的最后一个诸侯国。同时,它是东周第一个霸主国。这看起来似乎有些巧合,但仔细琢磨一下就会明白,作为后起的诸侯国,它没有太多的历史包袱,也更加奋发图强,从而能够赶在齐、鲁、晋、楚这些历史悠久的诸侯国之前率先成就霸业。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霸业也不是一天可以练就的。郑国的霸业起步于郑国第一任国君郑桓公的深谋远虑。
郑桓公,姓姬名友,是周厉王的小儿子,周宣王的胞弟,周幽王的叔叔,标准的根正苗红。因为排名太靠后,直到他的老大哥周宣王当了二十二年天子,才想起这位小弟还没有自己的地盘,于是将姬友封在了今天陕西凤翔一个叫郑的地方。
郑这个地方不大,估计其人口也就相当于现在的一个乡镇,但乡干部也是干部,姬友勤政爱民,深受百姓爱戴。
在封地的政绩为他赢得了声望与政治资本。周幽王时,姬友被召进朝中担任司徒,执掌国政。其工作成绩是很突出的,老百姓在他的教化下和睦相处、心情愉快。提到姬司徒,群众都忍不住称赞。
工作干到这个地步,应该心满意足了,可奇怪的是,姬友并没有沉醉于成绩当中,他甚至感到十分焦虑。
在朝中工作的第二个年头,他就有一个很不好的预感:周王朝就要完蛋了!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一起来读河南那些事儿。(约500字,阅读需2分)
郑氏三公塑像
这三公分别是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是郑国的头三个开创性君王。
春秋初年的郑国在郑庄公的治理下,国力强盛,这时候我们众所周知的春秋五霸都还没有登上历史舞台。
郑庄公连周王都不放在眼里,甚至还为了攻打宋国,和周王闹翻,最终周王看不下去了,发兵攻打郑国,爆发了郑周繻葛之战,结果周王受了伤,天子威严扫地。
郑州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直属荥阳或中牟县管辖。
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不久统一了天下,结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隋文帝对地方建制进行了改革,将北朝以来实行的州、郡、县***制改为州、县二级制。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隋***将北周时的荥州改名为郑州,州治成皋(今郑州荥阳汜水镇),下辖荥阳、成皋、密、内牟(即中牟,因避讳隋文帝杨坚父亲杨忠之名,将中牟县改为内牟县)、苑陵(今新郑东北)等县。从此,郑州一名开始用于今郑州地区。
隋朝为什么改荥州为郑州,这与郑国有关。西周末年,周宣王把弟弟姬友封于郑国,地理位置在今天的陕西省华县一带。西周灭亡后,郑桓公的儿子郑武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阳,另一方面将郑国也迁到如今的荥阳、新郑、密县一带(郑国将都城从陕西华县迁到新郑的时间为公元前769年),后代人为了区别西周时期陕西省华县的旧郑国,便将春秋战国时期郑国东迁后的国都称为新郑。新郑作为郑国的国都,存在了390多年。
公元前375年,韩国灭掉郑国,将韩国的都城从阳翟迁到郑(新郑)。韩国定都在新郑145年以后,公元前230年,被秦国灭掉。
秦国在此地置颍川郡,辖新郑、阳城等县。东魏武定七年(549年),改颍州为郑州,治颍阴,辖许昌郡、颍川郡、阳翟郡,辖境相当于今许昌地区中北部。这一地区在西周初年为许国,春秋时期属于郑国之地。因此,东魏取”郑州”之名取代”颍州”,有可能与此地区曾为郑国之地有关。
隋唐时期,郑州的行政建置时有变化,直到贞观七年(633年)郑州迁移到管城(今郑州市管城区),郑州的建制和治所才固定下来。此后一直到明初,郑州的治所均设于管城。
10月22日郑州宣告解放,郑州市民夹道欢迎人民***入城。10月23日,***中央电贺郑州解放,郑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同时,***中央中原局和中原军区党委决定谷景生代理***郑州市委书记。10月28日,郑州市人民***成立,宋致和任郑州市***。
建国初期,郑州市由于交通便利,又是国家在第一个五年***中发展的重点工业基地之一,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中央决定将河南省省会由开封迁到郑州。
1953年1月,经中央人民***批准,扩大郑州市的管辖范围。
郑的名源始于周公,应归功周公和君陈。东周天子一落千丈归咎郑庄公,宝贵时间就不想浪费在这个逆臣身上。据《历史常识地理篇》简介:郑州北边原是管叔鲜的封国旧都,其时称东里。周公执政时,以管叔为首的三监及诸弟疑周公不甘心还政成王,出现矛盾并升级为内讧。
周公在成公(君陈)和季叔等昆弟的***下,争取了太保召公手中的太子(成王),有了充份准备之后就进行平乱,一举获得全胜。郑州至荥阳当时称为成皋,为成公宗兵驻地,周公下野二年住在成皋,在成公的保护下才能秘密进行平乱前的准备工作。平乱包括灭武庚,遂之东征,完毕之后还政成王,大权仍在周公手里。
为了防止类似***及流言诽语,以成王名义封鲁、成、卫等侯国,由该侯的长子代父前往其国,该侯及其次子留朝辅政,设三公,故有周公氏、成公氏、召公氏,以白马城为宗兵大本营(在白马寺东三里),置三处要地驻军以防不测,为奠、祭、巩,连词就是:为巩固周朝而奠基,作京都必祭先王,以永作周家王朝己业。
驻守者皆周公心腹,祭氏即訾氏乃周公子孙,构建了成周。成、戍古文同字,指周族宗兵卫戍,卫戍元首称成公。周天子失势,其大臣就以旧名奠邑据为己有,奠邑合一为鄭,巩邑和祭邑仍旧沿用原名至今。诸邑为成周组成部分,乃周公成王围绕洛京设立的。郑国三公只是坐享其成,其邑扩建当然是后之郑国君侯。参见旧地图册及《史记》《东周列国志》《百家姓郑氏游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