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曹操移驾都许读后感?
我感叹曹孟德的英勇大义,不畏强权。曹操携帝迁新都的故事背景是当时东汉末年,民不聊生,汉献帝年幼,赵太后垂帘听政,后来董卓进京忤逆犯上,挟持天子。
曹孟德只是当时一个校尉,在听到王允等一批老臣的悲苦忠言以后毅然决然得决心行刺董卓,以此匡扶社稷,挽救大汉江山。
曹操这样的举动,实在得表明了他是一个英勇之人,拥有常人所没有的胆魄。
成大事之人都需要有这样的胆魄,我们从曹操后来立国大魏即可明白。
读后感:曹操到洛阳护驾后,吸取了董卓失败的教训,接纳了荀彧“奉天子以从众望”的建议,将汉献帝迎奉入自己的军中。这就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第一步。董昭作为皇帝的使者来见曹操,曹操以礼相待。董昭劝曹操奉天子迁都许昌。曹操早已有此意图,如今听董昭一提起,立即就同意了。
原因是,曹操在许昌有深厚的基础,而在洛阳、长安却没有多少根基,将朝廷搬到自己的地盘上来,可以加强控制。再加上洛阳被董卓焚毁,从外表看,迁都倒也名正言顺。
这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第二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曹操在当时已经在许昌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护驾洛阳只是一次军事行动。如果曹操想有大的发展,从政治和经济而言,移驾许都是十分正确的。这体现了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也体现了择地任势的智慧才能。
可见,曹操的政治天才,表现在他迎奉天子迁都许昌的措施上,这样做,既可以维护天下的统一象征的皇帝,又有助于铲除导致国家分裂的诸侯,还能趁机消灭异己。正如曹操诗言:“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三国演义曹操定都许昌原文描述?
操遂以邺为邺都,天子奉迁,至许昌,立都。按《魏略》,操定许都,乃大营宫苑,起铜雀台,穿凿池沼,广植松柏药草,开辟苑囿。又作玄武池,并用大船二艘于池中,供操泛舟之乐。
操又起铜雀台,置酒奏乐,作《铜雀台赋》一篇,以自比于汉高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