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东北农村有多冷?那时候的农民是怎么御寒的?
六七十年代,东北农村有多冷?那时候农民是怎么御寒的?我是七二年从内蒙赤峰来北大荒的,当时是十月份,看到蹲蹚深的大雪,一望无边,白茫茫一片,室外温度三九天,零下四十多度,在内蒙穿的衣服跟本难行,又添了棉大衣,棉胶鞋,白天在室内火炕烧热,再扒一盆火,大家围坐在一起,还可以,晚上睡火炕,下边挺热,上边被头直上霜,早上洗脸盆水 上冰嚓,那都不奇怪,每家每户靠柴草取暧,条件好的烧点木头,有火墙和炉子的人家,相对好一点,不过冬天大劳力上山拉柴干活,照样冒汗,脱掉大衣,刨粪,送粪也干的热火朝天,习惯了,也就没什么,北大荒有一样好处,到了数九寒天,很少刮大风,都是干巴冷,所以感觉赤峰的大风天更冷,现在好多了,住楼房,有暖气,电充足,还有煤取暖,条件好了,以前的日子过了,幸福美满的生活才开始!
我不是东北人,但在东北生活过许多年,有一年天气冷的让人至今难忘。
国家恢复高考后,我考入东北一所大学读书。记得1983年寒***,我到沈阳火车站准备乘火车回关内,在入站口刚掏出票接受检票,我的手已冻的麻木没感觉了,好一阵子恢复不过来。
进站后,看到的是整个站台上的人们没有一人是站着,对全站台“大家一起跑起来”的画面记忆犹新:旅客们提着行李满站台的来回跑;检票员、列车员、警察等都在跳腿跺脚前后跑;就连拿着小锤子的安检员也在铁轨两旁,边敲车轮或铁轨边跺着脚上下跑。
能听到人们在议论到底当天有零下三十几度?有的说可能零下三十五度?有的说不止,可能至少零下三十八九度?反正是我有生第一次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冷。
2015年冬,我到吉林帮儿子照顾小孩,多次去东北,也遇到有零下三十度的天气,但已经有了1983年冬天冷的经历,也就不觉得太冷了。
东北地区气温是过了十月一日基本上就进入冬天,十一月份开始天气正式冬天到来。气温一天比一天冷,零下三十度的温度是常事。
题主问农村的防寒保暖办法,多少年人们总结下来很多适合生存的绝着。我前文提到的土坯砌墙的房子,都是以冬季保暖为基础。每家每户都有火炕后来条件好的在加上火墙,人睡在火炕上面一夜都是热的。因为炕面的土坯已经被火烧的很热,睡前再将炉灶漆满可燃材料,保持漫漫燃烧。
农村烧火的材料是比较多的,玉米棵和黄豆节等都可做为原料燃烧。六七十年代农村户是舍不得买煤的,而且煤是定量供应城市居民的,农村没有煤的供应指标。有钱也无处购买。黄豆节玉米芯是最好的材料火力相对旺一些。草原的人家还可以打草烧火取暖做饭。
农民姐妹们天气太冷就不太到外面活动了,男人们基本上有皮棉帽,狗皮做的最好。绵羊皮大衣还有一双胶底布面的棉鞋,棉鞋中漆上有一种草叫“乌拉草”,这种草用木头砸一下变软后特别温暖。那时候也没有袜子穿上它脚不臭而且不用冼脚。
最有代表性的保暖装备是村里的大车老板,上好的狗皮帽子,还有上讲究的是狐狸皮的帽子,这种不是一般的人都有的。一件绵羊皮大衣,一双毛毡的靴子将小腿保护住。重量沉点但是赶着大马车甩着大鞭子,高头大马马玲儿一响派头十足。我最爱看大老板赶着几头枣红马几米长的大鞭子一甩,放开喉咙一声大喊马儿步调一致,在雪地上跑着那个美丽景色。
那个困难的年代穿的不象现在那么的多种保温材料的衣服,但是传统的土办法还是比较多的。如用草制成草莲子晚上把窗户档上,防止冷气通过门𥦬透露到屋里。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神州专车脱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神州专车脱鞋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