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搬家最多的诗人是谁?
孟母三迁的故事家喻户晓,孟母为确保儿子孟子能有好的学习环境,三次迁居。但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半年经历三次搬家的故事,却很少有人知道。刘禹锡改革被贬蜗居于只有一张床大小的房间内,恰恰因为有此经历,造就一代名篇《陋室铭》。
刘禹锡在任监察御史期间,因革新得罪朝中权贵忠臣,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郎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及安徽和州县通判。按照***官员房屋安置条例,他应该住衙门里三室一厅的房子。然而,郎州知县是趋炎附势之辈,乘机落井下石,安排刘禹锡于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没有埋怨,反而高兴写下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郎州争思辨。”
知县听闻后肺气都炸了,与师爷商量后,又将他从成南搬到城北河边,房子面积减少到一间半,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遇到此景,刘禹锡并没有动怒,反而诗兴***借此景写下了诗句:“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看到刘禹锡房间减半不怒反而还悠闲自得,更加变本加厉,安排人员将刘禹锡的住址从城北换到城中,这次房子更小了,只能放下一张床,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真正的实现了“蜗居”。三次搬家发生在半年之间,好脾气的刘禹锡也开始气愤了。
刘禹锡想想狗官也欺人太甚,心中有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思索后,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有名的书法家柳公权将诗句刻于门外石头之上,竖立门前,以明心志。知县知晓后,气得一筹莫展,哑口无言。刘禹锡在和县呆了一年多时间,和县陋室也因此闻名。至今,很多游客前往参观,体会刘禹锡在陋室仍能保持高风亮节,坦然面对一切的心境。
谢谢邀请,我学疏才浅。简单回答你这个问题,中国历史上最有名诗人之一杜甫,杜子美!他应该是著名诗人里搬家最多的人物!在此,我称呼他人物真的是既尊敬他有调侃他。
他一生可以说没啥仕途,却净是囧途。所以颠沛流离,大好河山快走遍,无心留恋也无心看,皆因他没当上官腰里也就没盘缠。所以,他的发现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还有自己的心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搬家伴随她一生,歹运也几乎伴随他一生,车麟麟马潇潇,三吏三别一生糟!
姑且回答这些吧,以后有空再聊。
怎么评价《大明王朝1566》这部电视剧?
《大明王朝1566》是张黎导演和刘和平编剧在2007年一起合作拍摄的。张黎导演凭借这部神剧和《走向共和》,成为了中国内地电视届第一正剧导演。而作为学者型编剧的刘和平老师也对剧本有着严格的要求,甚至里面隐藏着他对社会的一种诉求。
这样两个人合作的《大明王朝1566》绝对会给人1+1大于2的惊喜。事实也是如此,在剧中,司礼监大太监吕芳被嘉靖发配南京守陵,吕芳跟干儿子冯宝道别的戏是剧本没有的,而张导却加了这段精彩的戏。
这一段既承了第一集他骂冯宝不为自己准备后路,也预示了冯宝会爬上他的位置后也会面临与他同样的遭遇。
在这部剧里张导使用了一大批老戏骨和实力派演员,就连龙套都是有经验的小演员。
陈宝国老师的嘉靖,天威难测,于无声处有惊雷,让人感觉这就是嘉靖。
黄志忠的海瑞, 在几次***戏中,他深厚的台词功力和无可挑剔的演技把一代名臣刻画的栩栩如生,他与所有人的格格不入也得到了完美的展现。
王庆祥老师完美演绎了一个追求实际为达目标,耍弄权谋的胡忠宪。
倪大红完全诠释了严嵩的大奸似忠,他以40岁的年龄演绎70岁的老头,更难得的是不用配音,真是一场教科书式的经典。
张志坚饰演的严世藩,虽然与历史有很大不同,但他的一口京片子和成熟的演技很值得回味。他也是《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的董建昌。
王劲松的杨金水,经典角色。
赵立新在《走向共和》出演过罗文,他的一身才气十分符合沈一石的角色。
打倒严嵩的三大佬:肖竹的徐阶(前一),刘毓滨的高拱(前二),郭东文的张居正。三位老师都是话剧出身,标准的老戏骨。
另外有徐敏的赵贞吉,甘雨的郑泌昌,王戎的何茂才,徐成峰的冯保,等等,这些全是可于细微处给人眼睛一亮的经典角色。
这部《大明王朝1566》并不是简单的清官斗倒贪官的戏,反而这个清官活的很辛苦,很压抑。
电视剧中有“古君子之风”的海瑞,大概就是刘和平老师心中完美的知识分子形象--儒法一体,内儒外法,在剧中海瑞多次以“大明律”反驳对手,可这样道德完美的海瑞在中国历史上又出现了几个。一直以来中国文人所向往的是“圣人垂拱而治,而天下事事以律法为准”,可是在皇权的霸道下,在随时可以修改律法的掌权者心中,不过是个可怜的笑话。海瑞与嘉靖的冲突,海瑞与严嵩的冲突,甚至海瑞与徐阶等名臣也是冲突的,甚至可能根本没有这样人格绝对纯净的海瑞,“内儒外法”的理想社会就是一个永远无法存在的乌托邦。
当我们在看《大明王朝1566》时,也许还会为海瑞的不切实际感到不以为然,甚至会嘲笑他的不识相,转而认同那些讲究实际讲究权谋的胡忠宪赵贞吉时,我们自己也被同化了。
我想刘和平老师想告诉大家,***都是海瑞的世界真的是乌托邦的幻想,但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完美的海瑞呢……
可惜这部湖南台难得制造的精品,收视率只有0.7%,而当时的《武媚娘***》最高有5%,许多观众也表示这部剧很好看,但看的好累。
投入与收益的不成正比,导致张导想拍的下半部胎死腹中,只剩下“一身叹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