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临死之前也要皮一下的人?
一、许世友:“我完蛋了”。
新中国57名开国上将中,论知名度,许世友上将绝对能排进前三位,也是唯一一位土葬的开国将帅,***上将许世友,给后人留下了太多太多的故事,一身少林功夫,所向无敌,红军时期就是红四方面军著名的猛将之一,一直到对越自卫反击战,一直活跃在沙场上,在每一段革命历史中都留下了累累战功。
对待敌人,他勇猛无畏,亲自斩杀的敌军不计其数;对待战士,他平易近人,闲暇时间经常指点战士们少林功夫。这样一位威名赫赫的将军,临死前不忘“皮”一下。
1985年10月22日,得知许世友病危,杨尚昆专程前来探望,弥留之际,许世友含糊不清的吐出几个字,杨尚昆凑近仔细听,终于听明白了,他说的是“我完蛋了。”在昔日的战友和亲友们的目送下,许世友将军永远闭上了眼睛,走完了他***的一生,享年80岁。
二、金圣叹:“花生米和豆干同嚼,有火腿的味道。”
明末清初的金圣叹因为点评《水浒传》和《西厢记》而名声大噪,成为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除了对文学作品有独到的见解之外,本身性格幽默诙谐,在民间留下了许多有趣的传说,这里说一说他临死前是怎么“皮”的。
追随拿破仑征战多年的米歇尔·内伊元帅,在滑铁卢战役失败后逃回法国,不久后便被波旁王朝逮捕,在1815年的12月,波旁王朝的法官判处米歇尔·内伊元帅***。
而内伊元帅在临死之前,也向波旁王朝的大臣提出了一个看起来很“皮”的要求,他希望大臣们能够让行刑者成为他的部下。
内伊元帅的指挥才能并不算太突出,在跟随拿破仑的那段时间里,内伊元帅并没有打过几场像样的胜仗,在滑铁卢之战中,内伊元帅的指挥也非常糟糕,甚至有很多史学家认为,滑铁卢战役的失败,内伊元帅要负主要责任。
虽然内伊元帅的指挥才能并不好,但是拿破仑仍然很器重他,因为内伊将军打仗时十分勇猛无畏,并且对拿破仑十分忠诚,因此才赢得了拿破仑的好感。
滑铁卢之战爆发后,内伊元帅在没有火炮支援的情况下,命令法国骑兵向敌军的阵地发起冲锋,结果导致法军死伤惨重。
据说当内伊元帅带领的骑兵几乎全军覆没之后,他开始在战场上大吼大叫,此时后内伊元帅光着双脚,脸也被炮火训的焦黑,他扔掉臂章后大喊道:“看看吧!看看一个法国元帅是如何战死的!”
随后,内伊将军又亲自带着身边的一些法军战士继续冲锋,但是仍然以失败告终。不过内伊将军并没有在滑铁卢战役中战死,战争结束后他回到了法国,并且在两个月后被捕,随后便在同年的12月7日被***。
在内伊将军临死前,曾要求让刽子手成为自己的部下,由自己下达开火的命令,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想,既然刽子手已经成为内伊将军的“部下”,那么内伊将军可以命令刽子手停止行刑吗?
在12月7日的时候,内伊将军被押往位于卢森堡的刑场,当所有手续都办理完毕之后,内伊将军命令行刑者向自己开火,在枪声结束后,这位法国元帅走完了自己四十六年的人生旅程。
而内伊元帅之所以在临死前提出这样的要求,只是为了维护自己法国元帅的尊严,他会毫不犹豫的命令行刑者开火,因为他原本就想在滑铁卢战场英勇阵亡,战败后的他早已不眷恋尘世。
1932年4月29日,是日本的天长节(***的生日)。在上海虹口公园,侵华日军上海派遣军总司令白川义则大将主持庆祝仪式。
参加的包括日本驻沪留民团行政委员长河端、日本驻华公使重光葵、日军第九师团长植田谦吉、第3舰队司令野村吉三郎等一大批日军高级军政要员。
典礼仪式中日本人一起高唱国歌,正当他们把那首如诉如泣,犹如哀乐一般的《君之代》唱到一半时,24岁的尹奉吉突然冲出,向他们扔出一个伪装成大茶壶的***。面对“嗤嗤”冒烟的💣,几个五短身材,挺胸叠肚的日本军官是有充足的时间可以逃生的。
但日军有个很皮的规定,军人在唱国歌时绝对不能乱动,否则就是大不敬。
领头的白川义则大将认为***的威名可以消除💣的杀伤力,继续引吭高歌。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余的高级将领可能觉得白川义则大将有神光护体,百毒不侵,于是他们也秃子跟着月亮走,想沾点神光,继续硬着头皮歌唱,一副有恃无恐的样子。
一声巨响,犹如狼嚎一般的歌声终于被打断,无所不能的天照大神并没有眷顾这些顽固不化,不知变通的子民。
河端当场被炸死,白川义则大将送医院后抢救无效死亡,植田谦吉和重光葵各被炸断一条腿,野村吉三郎被炸瞎一只眼睛。
这次爆炸案,给日本人心里留下极大的阴影。以至于以后他们再唱国歌的时候总是东张西望,心有余悸,担心那哀乐一般的《君之代》会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名将高敖曹,被人追杀,临死前把头一昂:“来吧,给你一个立开国功的机会。”不是一般的皮。
高敖曹出身在一个彪悍的豪门,家里男人个个能打。父亲高翼年轻时是称霸一方的大哥,他生了四个儿子,高敖曹排行老三。
高敖曹这孩子从小就皮,有个外号叫小项羽,傲娇、能打且抗揍,顽劣的不成样子。父亲找了一个十分严厉的老师来管教他,还叮嘱不听话可以随便怎么打。但高敖曹根本不服管教,依然四处惹是生非,还口出狂言:“男儿当横行天下,自取富贵,谁能端坐读书当一个老博士。“还真的有项羽的气质。
后来长大些,北魏乱作一团,高敖曹就跟大哥高乾一起,带着一伙人干起打家劫舍的营生。他武艺高强心狠手辣,没人打得过,更没人敢招惹,不久也和父亲一样称霸一方,不过大牢没少坐,父亲高翼也跟着受罪。
好在北魏的皇帝都短命,没多久换个新的就要大赦天下,不然高翼这把老骨头都要被折腾散架。但高翼也拿他没办法,只能感叹:“如果我高家不会因为他被灭族,那一定会因为他而光宗耀祖。”
老高说得还真没错。后来盗贼四起,朝廷无力镇压,决定以暴制暴,于是重用高家人,高翼摇身一变成为渤海太守,几个儿子也从混混成为了济世救民的好汉。
但他们毕竟是混社会的,对朝廷没那么忠心。高翼为了留后手,就让高乾投靠反军。后来反军被灭,高乾顺势接受招安,却引来大将尔朱荣的不满,被罢了官。
愤怒之下,高乾回到老家和兄弟们重操旧业,结果尔朱荣抓住了高敖曹押回洛阳,和畜生关在一起,准备处死。
金哀宗,不愿做亡国之君,城破前一刻传位给手下将军
金天兴三年(1234年)正月十一,金朝皇帝临时驻陛地蔡州(今河南汝南县),在宋蒙联军的持续进攻下,已然摇摇欲坠。于此同时城内的金朝小朝廷正凄凄惨惨地进行一场禅位仪式,禅让的一方为金哀宗,受禅的一方则是金朝宗室成员、将军完颜承麟。别多想,这场禅位完全出自金哀宗本意,而非是完颜承麟拿着刀请他让位滴。目的吗,是让为了让自己不至于成为亡国之君。
说起来,金哀宗是一位还算有为的君主。
昔日自白山黑水间杀出,连灭辽、北宋两大王朝,打的南宋称臣求和的大金帝国,在金章宗、卫绍王、金宣宗连续三代皇帝的折腾下,迅速衰弱。在新近崛起的蒙古地攻击下,失血严重,包括都城中都大兴府(今北京)在内的北方大片领土沦陷,被迫迁都南京汴梁府(今河南开封)。奇葩的是,脑回路清奇的金宣宗非但不思如何改善与南宋的关系,以解除后顾之忧乃至获得助力,反而打着北边失去的从南边找补的主意出兵攻打南宋。结果,除收获了来自南宋的一顿胖揍及敌意外,什么也没捞着。
因此,当金哀宗于元光二年十二月(1224年1月)继位时,与南宋、西夏反目,几乎举世皆敌不说,统治区域也仅能维持在以开封为中心的南京路,河东路南部,及陕西诸路一带。其余地区不是被蒙古占领,就是落入半独立的地方军阀手中。
面对危局,金哀宗力图振作,即位后立即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对内,革除金宣宗时代的弊政,大胆起用完颜合达、完颜陈和尚等将领,胥鼎等文武兼备的致仕官员;对外,改变宣宗的对夏、宋政策,与西夏、南宋停战言和,以便腾出手来专力抗击蒙古。在他的锐意进取下,一度让金朝的处境有所改观,甚至一定范围内对蒙取得不小建树。
曹利用和曹操什么关系?
曹利用曹利用(?-1029) 北宋大臣。赵州宁晋(今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人,字用之。1004年(真宗赵恒,景德元年),契丹南侵,真宗(赵恒)亲征,驻澶州(今河南省濮阳市),宋军射杀契丹主帅挞览,他以阁门祇使、崇仪副使至契丹兵营议和,拒绝割地要求,达成和议,史称“澶渊之盟”。1014年(真宗大中祥符七年)拜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尚书右仆射。
真宗乾兴初,加左仆射兼侍中。后恃功益骄,并得罪太后及宦官。
适其侄曹汭犯罪,因被牵连,遂谪知随州(今湖北省随州市)又被诬指私贷景灵宫钱。遂继贬房州(今湖北省房县,位老河口市西南)安置。和曹操没有关系,都姓曹。
湖北消失了两个地名“樊城”、“襄樊”留下了“襄阳”,一个老地名在地理上是什么意义?
恢复原来的名称而已,撤地设市前就叫襄阳地区、襄阳行署,设市才叫襄樊市。恢复了襄阳原称是民众的心愿,现在主城区仍设“樊城"、“襄城"两区,原襄阳县改为″襄州区",主城区还分出来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简称″高新区"。问这个问题的人应该不是襄阳人吧?现在有喷子在黑襄阳改名,看看本帖再说话。
前些年湖北改了不少地名,像蒲圻改为赤壁,沙市在94年与荆州地区合并后改为荆沙市,96年改为荆州市,这两个地方一样,都是因“三国”情节挥之不去,赤壁是因著名的赤壁之战古战场还有苏轼的《赤壁赋》而名声大噪。荆州的名气就更大了,诸葛亮巧借荆州,在四大名著《三国演义》里面荆州的名头就像今天的上海一样响亮。
襄阳也是这样,关云长要不是觊觎襄阳,也就不会败而殉命,偏偏诸葛亮躬耕地隆中就在襄阳城边。襄樊是襄阳与樊城的合称,两城隔汉江相望,就像汉口和武昌。解放后建了公铁大桥,火车站也建在的樊城,樊城也发展的很好,愚以为襄樊叫了几十年了也叫顺嘴了,名气已经很大了而且名字也好听,改成襄阳市有点得不偿失,据说光各单位换招牌重新刻公章等等开销就花费了巨额的费用,何况,改城市名称在地理上毫无作用。
这些年湖北消失的可不止“樊城”和“襄樊”这两个地名,“荆沙市”和“江陵县”也属其列。也许是湖北三国历史文化底蕴比较浓厚的原因吧,正应了《三国演义》开篇“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那句话,湖北的一些城市取名,也是合合分分。
“襄阳”和“樊城”都曾经是历史很悠久的地名,“襄阳”在周宣王时开始建制,已有2800年历史,是楚文化、三国文化的主要发源地。“樊城”之名始于殷商时期,历史更为悠久。但就是这两张历史文化名片,在解放后的1950年,合而为一组建成为“襄樊市”。
在今天看来,更名为“襄樊市”严重缺乏文化传承理念,是非常失败的,如此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名字,改了一个不伦不类、俗不可耐的新名字,让我们不得不认为,这次更名具有兼顾襄阳和樊城两地人们情绪之嫌。
“襄阳”二字的在中国历史上呈现度之高毋庸置疑了吧?连金庸都没有忘记这个地方,***《射雕英雄传》中浓墨重彩地写下“襄阳保卫战”一章,郭靖和黄蓉“守襄阳”成了***的***部分。正是本着“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套路,襄樊人发现了“襄阳”二字的价值所在,于是花了不少心思,费了不少周折,在2010年又把名字给改回来了,而且“樊城”这个古老的地名也没有丢下,设置“樊城区”。不仅如此,襄阳还大刀阔斧挖掘历史***,搞起了“卧龙古镇”(后因违建被拆),同边上的南阳发起“诸葛亮躬耕地争夺战”,甚至连金庸笔下的郭靖和黄蓉,这两个虚拟的人物也粉墨登场,为襄阳经济发展站台。
同样改名失败的,还有在本文开头提到的“荆沙市”。荆沙市其实就是“荆州县”、“沙市”和“江陵县”合并的产物。这个同样是不伦不类的名字只维持了两年就又改回“荆州市”了。“荆沙”哪有荆州和江陵叫得响?“关羽大意失荆州”、“得荆州者得天下”、“千里江陵一日还”,这样的俗语和诗句谁人不晓?可笑的是,1994年11月1日,《沙市日报》头版头条《荆州沙市合并 向大城市迈进——荆沙市昨日正式设立》的新闻,在该版面上还有不少公司企业祝贺,大有普天同庆的意思,真不知当时是怎么想的。
还有一个大家都知道的,就是武昌三镇(武昌、汉口、汉阳)合并为武汉市的事,这个就不提了,毕竟是省会城市,再怎么不济,武汉市还是能够叫得响的吧?否则的话,会不会又出现“武昌市”或者“汉口市”这样的字眼?
一个老地名,从地理意义上讲,消失了没有多大意义,但从人文历史的角度去看,却意义重大,一个老地方承载的是一段深厚的历史记忆,它是一个城市成长和发展的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