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进京会不会是袁绍的阴谋?
题主所说的“曹操能看出来董卓进京会天下大乱,袁绍没理由看不出来。”我就不敢苟同。为什么曹操能看出来,袁绍就能看出来呢?从历史上来看,袁绍的战略思想比曹操差多了。‘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看出来了,袁绍有没有理由看不出来呢?所以不是“有没有理由"这个问题,而是"能不能"这个问题。历史又不是写***。
袁绍谋臣沮授建议袁绍迎接天子,袁绍没听,你看,就算有人告诉他可行的建议,他都未必赞成。
袁绍和何进在京城不好动手是因为有何太后的缘故,因此招外将是他们比较好的选择。不过董卓还没到呢,京城就乱了,这更不是袁绍能想到的。
因此以袁绍的战略眼光看,他未必能看的那么长远,也就是他真不一定知道董卓进京到底能发展到什么地步。所以即便如题主所言董卓和何进闹得两败俱伤,袁绍也很难预料“董卓会搅乱天下”,当然更不能准确估计再远的道路,还是那句话,汉献帝这么大的***都看不到。
所以题主有点异想天开了。
袁绍,字本初,出身于四世三公的汝南袁家,虽是庶子却“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胸怀大志。说到此处,也许有人会说,这又有什么用呢?即使他只身出逃能让董卓心生忌惮,即使他曾坐拥河北四州,成势力最大的诸侯,不照样还是败了吗?这样一个好谋而无决,不足以成大事的人,智商再高,再有名士风度又如何呢?的确,在曹操、郭嘉等人眼中,好谋无决是袁绍的代名词,他以幼子生病为由,放弃攻打许都的机会,就是最好的证明。可是袁绍真的如此不堪吗?
答案是否定的,袁绍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怀有很大的野心,他的野心,他的大志,比孙曹刘更早,而且更大,大的令人心惊。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接下来,我们便一起看一下,他做过的几件事情,从而切切实实的了解一个新的袁绍。
一、暗中结交名士
提起袁绍,我们往往会说,因为他出身于四世三公之家,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所以如何如何。其实袁绍作为袁家的庶子,有袁术在,袁家的人脉他能够继承的并不多。他之所以能够做到“士多附之”,主要是靠自己的努力。他未及弱冠,刚刚进入朝堂不久,因为先服母丧,后服父丧,看似耽搁了六年。然而这六年他并非一事无成。《三国志》注引《英雄记》记载,他在这段时间里,结交了大量的名士,并私藏受“党锢”之害的人,从而积累下了巨大的名声。甚至有宦官弹劾他阴养死士,他的叔父袁隗警告他“汝且破我家!”他也没有放弃。试想,一个服孝结束后,依旧不接受朝廷任命的人,故意结交如此多的名士,并为自己积累名声,真的无所图吗?
答案是否定的,他做出此事的目的,在日后一次又一次的发挥了作用,例如他只身出逃后,董卓不但不追杀,反而将其封为渤海太守;再如讨董联盟成立后,他越过了袁家嫡子袁术,成为了十余路诸侯的盟主;之后他轻松拿下河北四州,并巩固了在当地的统治,也与这个原因有关。
刀叔导读:有野心,有实力,主要还是距离近。
董卓出生于殷富的地方豪强家庭。当时岷县属于边远地区,与西北羌人的居住地相邻。董卓自小养尊处优,少年时期便形成了一种放纵任性、粗野凶狠的性格。史书载,董卓“少好侠,尝游羌中”,“性粗猛有谋”。
董卓不仅体魄健壮,力气过人,还通晓武艺,骑上骏马,能带着两鞋弓箭,左右驰射。他那野蛮凶狠的性格和粗壮强悍的体魄,使得当地人们都畏他三分。不仅乡里人不敢惹他,周边羌人也不敢有丝毫怠慢。
董卓这样的一个恶人,连奸雄曹操都想诛杀他,却又为何董卓能聚集了那么多的能人在身边呢?
董卓年轻时喜好结交游侠,特别是有能力和地位的人。当时尚未发迹的董卓在凉州种田的时候,有部落首领到来,他二话不说,就把用来耕田的大牛屠宰了,用来招待这些部落首领。这些部落首领都万分激动和惊讶,耕田的牛都宰了,那董卓还用啥来耕田啊,到时候可饭都吃不上了。
于是,这些部落首领纷纷都给董卓送牛来了。董卓牺牲了一头牛,却得到了部落首领送给他的1000多头牛。后来的董卓能崛起得那么快,就是在于他很会搞这种人际关系,而且舍得花钱,这样就能聚拢人心了。特别是得到李儒这样聪明的军师之后,董卓能够做到言听计从,一步步前进。
因此,董卓能够先于其他诸侯进京勤王,离不开李儒等人的出谋划策。仔细分析,这一切都不是偶然。
董卓进京会不会是袁绍玩的花招?
请看三国志.袁绍传: 灵帝崩,太后兄大将军何进与绍谋诛诸阉官,太后不从。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常侍、黄门闻之,皆诣进谢,唯所错置。时绍劝进便可於此决之,至于再三,而进不许。
这里说,汉灵帝刘宏去世后,大将军何进与袁绍商议,想把宦官们彻底清除,但是,不用说太监们给太后作了工作,太后不同意这个做法。
何进是一个没有主意的人,袁绍当时年轻气盛,就出了个主意,召诸侯带兵进京帮忙,到那时太后就没办法阻止了。何进觉得这很好,但他没想到诸侯中野心家,进京不仅可以灭太监,还能灭了他大将军。其实,当时就有陈琳劝阻,可何进不听,暗中派出了使者,发出了召诸侯进京的命令。
这时候,先知先觉的骞硕先下手为强,发动攻击,这时候的袁绍,袁术兄弟显示了勇敢果断,及时带兵杀进宫中,杀掉一大批太监,有些没胡子的,并非太监也被误杀。但是剩下的十常侍暗中布置,把何进骗进宫内,五十名刀斧手把何进砍成了肉泥。从整个过程分析,应该不是袁绍事先想好的阴谋,主要是何进作为大将军,才智差的太远,优柔寡断,既顾虑太后,又不防备太监狗急跳墙,以至误国丧身。不过,从后面的结局看,也许何进早早死掉还好一点,如果待董卓进京后,恐怕何进日子更难过。
作为互不相容的两大势力,外戚与宦官间的争斗贯穿东汉帝国的始终,并在汉少帝时期达到巅峰,其最终的结果是宦官、外戚两败俱伤,朝廷则被军阀董卓控制,汉末三国大乱世就此开启。而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罪魁”,明着是大将军何进,而实际“策划者”却是头号阴谋家袁绍。那么,袁绍究竟做了哪些事情,从而导致这种局面的发生呢?
何进本是屠夫出身,因为妹妹何氏被征选入宫并受到灵帝宠幸的缘故,一步步飞黄腾达,最终坐上了大将军的职位。不过灵帝对何进并不放心,为了制约他的权势,便任命心腹大太监蹇硕组建西园军,并设置八校尉来网罗天下精英(袁绍、曹操都是其中的成员),以此来跟何进相抗衡,必要之时还可以铲除何进。
可袁绍虽然归属于蹇硕,但跟何进却是眉来眼去,尤其是灵帝驾崩、少帝即位后,更是通过门客游说何进,并献上诛杀宦官的计策。袁绍出身于权倾天下的汝南袁氏家族,加之才能、名声俱佳,所以何进便将他“挖”了过来,提拔其做司隶校尉,共谋诛杀宦官之事。
本来,何进意图铲除的目标仅限于蹇硕等少数人,但是袁绍提供的建议却是尽数诛杀宦官,让士人辅佐何进执政(“遂与绍定筹策,而以其计白太后。太后不听...进难违太后意,且欲诛其放纵者。绍以为中官亲近至尊,出入号令,今不悉废,后必为患。”见《后汉书·卷六十九·窦何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