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独角兽公司?
“独角兽”这个概念原本是个舶来品,2013年由美国cowboy基金的一个合伙人提出,主要是指估值10亿美元的非上市公司。彼时正值中国双创热潮风起云涌,大额投资的不断进驻,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独角兽,但随其后,资本市场经历了长达一年有余的寒冬。据CB Insights的数据,2014年,市场上有23家新晋独角兽;2015年,有40家;到了2016年,仅有12家。但整体来看,前几年狂飙突进的形势已不多见,砸钱的疯狂期已过,投资人出手渐趋谨慎冷静。
根据美国CB Insights的数据,截止到2017年12月1日,全球独角兽企业一共220家。在具体分布上,美国109家,中国59家,英国14家,印度10家,其余所有的国家加在一起28家,而曾经的电子产出大国日本却没有一家上榜。
从具体的领域来看,九成以上的独角兽企业来自于战略新兴产业。全球前13大独角兽企业,美国依然领先占了7个,当然前5名当中,中国有三个,包括滴滴,小米以及新美大。亦有投资人表示,近日今日头条新一轮的融资正在促进过程中,投后估值超过了300亿美元,亦能够进入全球前5名独角兽之列。
值得一提的是,13家独角兽中亦有印度企业,当前印度最新人口已经超过了12亿,消费市场庞大,极有可成为中国的未来的主要竞争者之一。
独角兽,是2013年风险投资家Aileen Lee创造出来的概念:简单定义就是估值在10亿美元以上的初创企业。根据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17胡润大中华区独角兽指数》显示,独角兽公司有22家是属于互联网服务、22家公司是电子商务公司、17家是互联网金融公司、10家是文化***公司,还有部分近来较为受关注的大数据与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人等企业。BATJ互联网巨头曾纷纷到海外上市,但最近种种迹象显示,也许他们会洄游A股。
监管向好,百度、网易等大佬纷纷表示对于预期的发展能回归国内是最好的选择,但面对VIE的处理还需进一步继续。VIE(Variable Interest Entities)又称协议控制顾名思义,它是实现公司控制与合并财务报表的方法之一。对绝大局部企业而言,它是在直接股权掌握不可行的条件下的被迫选择。VIE的解决有赖于国内资本制度与外商投资管理制度的改革。
什么是独角兽?独角兽实际上是神话当中出现的一个神物,也就是一批俊朗的白马,头上长出了一个犄角。那么独角兽公司定量上来理解,就是一般投资界认为它具备10亿美元以上估值,而且创办的时间相对较短的公司的称谓,像BATJ这四家,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和京东,当然也包括像携程、新浪微博、网易等等这些公司,它们都属于独脚兽型的相关公司。大家看一下,在海外上市的独角兽们,除了阿里巴巴以外,其中还包括像百度、京东、网易、携程等等,从中不难发现,这都是在不同领域市占率相当高的科技类的企业。这些公司从近期媒体的报道上来看,都不同程度地表达了回归A股的意愿。
说到海归,由巨人网络,包括像360借壳上市,掀起了此轮境外上市企业海归的一个***,而这些企业在海归之后,首先实现的市场效果是什么?市值的大幅提升。通过AH股的价格对比来看,目前同时有A股和同时有H股的上市公司共计是99家。这99家公司我选出来,价差比例最小的前十家,从中大家不难发现,海螺水泥是唯一A股价格略低于港股价格的,其余的全部A股价格要高于港股的价格H股价格。即便是价差最小的前十,也平均大概要高出去10%左右。
近期独角兽概念火爆到不行,一家上市公司一旦和独角兽扯上关系基本上就难逃主力的炒作,比如富士康概念股、宁德时代概念股、蚂蚁金服概念股、药明康德概念股等等,近期涨幅可谓是惊人,几连板都是很正常的事儿。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公司才能算是独角兽企业呢?今天我们就从***的一则公文来说清楚这个问题。
3月22日***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开展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试点若干意见的通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CDR存托凭证制度。
以下是引用该发文中的文字,我是一个字也没敢改。
从这点基本要求上我们就可以明显看出目前国家对于回国上市或是即将上市的独角兽企业的真正审核标准:
1、市值2000亿以上;
2、已在境外上市的红筹企业;(红筹企业是注册在境外,但是主要业务在国内的企业。主要针对VIE架构的。)【针对回国上市企业的要求】
3、未上市的境外企业最近一年营收不低于30亿或估值不低于200亿;
4、试点企业应当是符合国家战略、掌握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属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软件和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且达到相当规模的创新企业。
看看这四点要求,很明显并不是网上所传的独角兽金字塔上的所有企业都符合的,像前期过会的富士康、药明康德甚至是审核中的宁德时代、尚未***上市的蚂蚁金服等等这些大型的独角兽才是符合规定的独角兽。
“独角兽”这个词原来是指传说中的一种生物,这个动物头上有一个很大而尖的螺旋状的角。而现在,“独角兽”这个词被普遍用于商业和风险投资的世界中。
在风险投资行业中,“独角兽”是指估值达到 10 亿美金或 10 亿美金以上的任何技术初创公司,这个词最早由美国风险投资机构 Cowboy Ventures 的创始人 Aileen Lee 创造。在投资者和创业者的圈子里,“独角兽”公司是非常与众不同的,也非常受到人追捧,比如像 Uber、Airbnb、Spotify、Dropbox 等都是估值在 10 亿美金以上的独角兽。
其实,Aileen Lee 曾经解释过:为什么投资圈要对 10 亿美金这个神奇的数字这么痴迷。这是因为,从历史上看,在顶级风险投资机构的特定基金里,只有少数几个投资组合公司推动了基金的所有回报或者说大部分回报。比如说,一个基金可能它的绝大部分项目都是亏的,但是它押中了一个 Facebook,那么它还是非常厉害。另外一种情况就是,随着传统风险基金规模不断扩大,风险投资机构也需要旗下公司有更大的“退出”,来提供可以接受的回报。
再细化一点举例说,如果一个初始资金池为 4 亿美金的风险投资基金要获利,则意味,它旗下投资组合里需要至少有两个不同的、估值达到 10 亿美金公司的 20% 股份,或者是,它旗下有一个投资组合公司估值是 20 亿美金,然后这个公司被收购或上市了,而它有这个公司的 20% 股份。
这或许是中国创投史上独角兽上市最多的一年,也是独角兽格局变化最大的一年。
在投资界持续追踪的115家独角兽中,截止到8月8日共13家公司完成IPO,2家被并购。
这两年,独角兽的数量越来越多、体量越来越大,养成的时间越来越短。从过去平均六七年时间到了如今平均每3.5天诞生1只独角兽,甚至不到三年时间,拼[_a***_]以6倍增长晋升“超级独角兽”并成功登陆美股。但另一边,也有边缘的独角兽消失在众人的视野,对估值闭口不提。
从独领***,到合并成为“巨兽”,再到集体“逃亡港股”,独角兽的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它们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又将何去何从?
变局一:独角兽争抢IPO
港交所首先抛出新政,大刀阔斧地改革,欢迎科技类独角兽公司赴港上市。同时,A股、美股也进入了窗口期。据投界不完全统计,截止今年8月,上市的独角兽共有13家,上市地大都在美股或者港股。
与美股相比,港股市场不存在文化层面的障碍,随着沪港通和深港通的开通,交易活跃度有了大幅提升。且同股不同权的限制放开,也吸引大量企业选择港股上市。
嘉实投资仇小川向投资界分析道:“首先香港相较与美国对于内地公司而言具有天然的地理与文化优势,从而更好的保证了沟通效率。此外,港股最近的变革有目共睹,更多新经济公司来了。但另一方面,由于香港市场对于新经济公司的全力拥抱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更多的时间与培育,因此相比美国市场,港股新经济企业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培育市场的认知。但如若这批新经济领先企业在较长时间还是无法获得市场的认同,可能未来还是会有更多公司再次选择更加开发与成熟的美国市场。最后,市场虽然重要,但对于企业来说最终的关键因素还是其自身的内功。”
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徐炳东曾向投资界表示:“能够披荆斩棘走到风口的人毕竟还是少数,港股上市热潮对企业来说是好事,应该抓紧时间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