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如何看待袁绍和曹操各自成为一方诸侯的前后关系变化?
四世三公之后的袁绍仪表堂堂,待人有礼;宦官之后的曹操,家族势力没有袁绍庞大和正宗,但两家父辈祖辈都是朝廷命官,两人也必然会产生交集,两人第一次见面是在一场宴席,古人对坐席的排位很是讲究,曹操的位置是在中间一点,而袁绍家庭背景势力最大本因坐在第一排,但自小被兄长袁术排挤,被赶到了中间的位置,正好落坐在曹操前一排,两人此前虽未见面互相已早有耳闻,相互介绍下来很是聊得来。不仅如此,两人还因为同一个人而成为前期志同道合的好友,这个人叫何伯求,一代志士却被宦官残害,数十年来被朝廷追缉,当年走投无路被少年的曹操救过一命,为示感谢将随身佩剑送与曹操,这把剑便是著名的“青虹剑”,跟随了曹操一生。正是在这场宴席之上两人再次相遇,原来当年逃走之后辗转被袁绍收留,因为这件事两人的关系又拉进一步,之后两人为再度救何伯求也曾数次密谋。两人以这样友好的关系一直持续发展着,直到董卓进京之后,形势慢慢发生了变化,袁绍最先逃离京都,曹操离京后也曾投靠过袁绍一段时间,两人虽曾为朋友但决无可能成为互相附庸的上下级关系,天下已经大乱,正是男儿建功立业的好时机,怎可为他人之下,人有了权势心境也会发生变化,袁绍外刚内忌的作风也越来越明显,越不被曹操欣赏,为了安稳住曹操袁绍也曾用过一些胁迫手段,关系自然也越来越不合,两人的目的都是一样的——一统天下,所谓“天无二主,山无二王”,两人发展到兵戎相见也是形势所逼,想要不被别人吞没,只有自身越来越强,不止是他们两个,包括袁术在内其他曾经的朋友、兄弟,哪个不是为了扩充自己的领地必须侵占对方,所以在面对生存面对权利的挑战之下,关系变得何其脆弱。世事、人心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形势让两人不得已发展到了那种地步,除了被动的接受,相必二人也无力改变什么!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受人情和个人意愿的干扰,我们能做的除了接受别无选择。
搜狐网
原创袁绍本来比曹操更有机会成功,为何却不愿“挟天子令诸侯”
琳琳说历史
03-03 14:01
订阅
曹操在北方称霸,多数人认为是他控制了天子,能够号令诸侯,使众多力量为他所用。但其实,在历史上,袁绍也有这个机会去挟持天子,号令诸侯,甚至他成功的机会更大一些。那么我们就来讨论一下,为什么最后是曹操成功了。
在建安元年的时候,汉献帝一路颠簸,终于从长安逃到洛阳,其间大小事故不断,不仅护送的杨奉等人军纪混乱,更有董卓一把火烧了洛阳,同时更有天降灾荒,人心惶惶。这时候一位很重要的人物出场了——董昭,在洛阳拥有一定的势力,却一直与袁绍不睦,所以在汉献帝来到洛阳时,一面拖住他们的动作,一面私下派人联系曹操,让曹操来迎接天子。可以说,董昭在曹操挟天子的成功路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那么为什么说袁绍相比于曹操有更大的机会成功迎接汉献帝呢?一方面是他的身份,他本身是世家子弟,族里的门生众多;另一方面他当时已经控制了许多地盘,有强悍的军事实力。虽然沮授也有建议过袁绍挟天子以令诸侯,并向其分析原因与当时的形势,做出了挟天子后格局变化的预判,但袁绍最终没有听取其建议。为什么呢?
在《三国志》里有提到,袁绍认为汉献帝本身乃是董卓所扶持称帝的,不是正统血脉,故不愿去迎接他。另一方面,其实曹操并不是做出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件事的第一人:董卓废帝另立刘协,也就是汉献帝称王这件事本身也算是挟天子令诸侯,而袁绍看到后来事态的发展与董卓的现状,认为挟天子以另诸侯并不是一个好办法。但曹操和他的看法相悖。出身并不优渥的曹操认识到控制天子能够给创造他与世家结交的机会,拉拢他们以趁机发展他的势力。就此而言,本就出身大家的袁绍依靠自身家族的影响力就有许多士族前来投靠,并不需要依靠天子残余的势力帮忙。谁曾想到曹操竟真的借此异军突起,成功掌控一方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