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人,秀才,榜眼,探花,进士,状元,分别相当于今天的什么学位?
古代科举考试三年才举行一次,状元榜眼探花的殿试前三名,皇帝亲点,所以我认为应该是中科院院士级别的。进士可以直接翰林院,所以不低于博士。举人是可以补缺知县的,知县是县委书记县长加县***院长加各种权力,所以举人是相当厉害点,现在的大学生挂职锻炼都是从村官开始的,我认为举人至少相当于985、211大学生吧。过去的秀才和现在的一般大学生一样,需要自谋职业,到县里应聘个师爷、文书,街头替人写个状子、家书,或者办个私塾教学生。下面的童生没有功名,算高中毕业吧。至于上两年私塾的就算小学初中毕业了,村里记个帐写个对联啥的。
谢网友邀,古代的科举制度是末考有功名的叫童生,每三年一考,县级考取的叫秀才,相当高中生,秀才参加省统考,考取的叫贡生(举人),范进中举就是中省考的举人。举人有俸禄,可以任一官半职,相当大学生。最后是国试,全国统考,由皇帝亲自出题,考取的叫进士,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探花,第三名榜眼。相当研究院的研究生,博士,院士之类。其中进士可任省级以上大员,最少是县太爷。前三名官职更大,探花必须是相貌俊美才能入选,以作附马(皇帝招女婿)之用。
古人参加县考,选取优秀的童生为秀才,相当于现在的本科毕业生。然而秀才每年都要测试,又分为贡生、廪生、监生、增生、附生、郡生、邑生等。其中贡生相当于国内985高校本科毕业生,廪生、增生、附生、郡生相当于211本科毕业生,邑生相当于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
举人在乡试中由秀才考取,每三年一次,在省城设考场,每次录取几十名不等,相当于现代的硕士毕业生。其中前五名为"经魁",第一名为"解元",第二名为"亚元",第三名至第五名为"经魁",第六名以下皆称"文魁”。选中"经魁"的举人大约相当于现代世界百强高校的硕士毕业生。
进士在京城会试,由参考的全国举人中产生,录取名额百余至二百余人不等。统称为"贡士”。为了区分等级,全体"贡士”还要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
殿试中取得前三名的统称为"进士及第”,为一甲。其中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二甲进士统称为"赐进士出身",其中第一名为"传胪"。录取名额几十名不等。
三甲进士统称为“赐同进士出身”。这样看来,一甲进士相当于现在的世界前十名高校的博士毕业生,二甲进士相当于现在的世界前百强高校博士毕业生,三甲进士也要相当于现在的世界五百强高校博士毕业生了。
这个问题存在一个争议的地方,那就是很多人喜欢把古代文人秀才知识量拿来跟今天的人相比,实际上这种比较是没有可比性的!
秀才,举人,进士,探花,榜眼,状元从低到高应该是这么个顺序,就算是最低层次的秀才郎其文言文,国学造诣都不是今天普通大学教授能比的!遑论进士,状元。但是若是比较数学,物理化学等应用学知识,今天的一个小学生就能吊打古代进士举人…
所以题主这个问题只能勉强以古今社会学历含金量做对比了,古代的秀才郎具有见官不拜,一定数量田产不纳税的特权,一个县的秀才人数大概几人到几十人不等。
虽说是穷秀才,但是没几个人敢瞧不起,就这社会地位,今天的学历我看也只有重本才勉强有的比了!
如果考中举人,那么在古代这就是有入仕途当官做老爷的潜力了,可以和一县父母官平起平坐称兄道弟的地位了,今天能勉强比的上的也只有那种重本毕业考中公务员的人中娇子了,还得是重点干部培养对象才行…
如果考中了进士,那就不得了,那就有出任***成一方实权人物的可能,普通的父母官,豪门乡绅见面只能恭维赔笑的份了,人家现在对接的是朝廷,是皇帝了,当然放在朝廷那也是不够看了。相比起今天能勉强对比的似乎只有那些公务员中的作高级干部的重点培养了…
至于榜眼,探花,状元郎这种,古代那都是皇亲国戚,豪门权臣争相结交,不惜送女儿结交,未来可能封侯拜相,造就一方佳话的人物,今天能比得上的其实并没有,真要勉强算是的我不敢说,大家自行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