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席贩履的刘备怎么有机会给汉代大儒卢植当学生?
公元175年,刘备投于大儒卢植门下求学,这次求学经历,对刘备后来***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出身贫寒的刘备,为什么有机会拜大儒卢植为师呢?
卢植与刘备是同乡,他文武双全,年轻时拜经学***马融为师,刻苦钻研儒学经典,严于自律。他自律到什么程度呢?当时马融家很富有,经常有歌伎表演,卢植从来不看一眼。由于学识渊博,后来他被征为博士,正式踏入仕途。汉时的博士与今天的博士可是完全不同,是掌管经学教授的学官,儒家不是有“五经”吗?博士至少要精通其中一部经典,所以又称为“五经博士”。卢植不仅学问好,他武艺也很好,懂兵法,能带兵打仗。在公元175年,九江郡爆发蛮族叛乱,卢植被授予九江太守之职,率兵平定叛乱。不久后,他因病辞去太守之职,返回家乡涿县,讲经传道,发展教育。
在涿县,卢植可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回乡讲学,立即吸引了许多人前来求学。这时刘备十五岁了,母亲知道儿子卖布鞋、卖草席,是不会有前途的,她宁愿自己节衣缩食,也要送儿子到卢植那里学习。
说实话,刘备着实应该感谢妈妈,因为他自己是个不爱读书的人。这也难怪,他从小就干小商小贩,结识的都是市井朋友,没受过什么正规教育,一拿起书本难免犯困。那他喜欢什么呢?喜欢养狗、骑马。不过,他对美学颇有追求,十分喜爱音乐,还喜欢漂亮的衣服。声、色、犬、马四样,他在十五岁时,至少已经爱上三样了,就是不爱读书。如果不是母亲有远见,刘备估计不会去读书。
当时与刘备一同前往求学的,还有他的同宗刘德然。
刘德然的父亲名叫刘元起,他是看着刘备长大的,觉得这孩子自小艰苦自立,性格坚忍不拔,是个好苗子,只是家里贫穷,不能专心读书。刘元起做出一个决定:支助刘备读书。他每月支助刘备的钱,与他给儿子的钱一样多,同等待遇。
卢植当时是辞官回乡,做为当代大儒,他们的理想是教化天下人,不是我们现在的补习班,束修很少,也就是点意思。刘备当时有叔父刘元起资助,做为适龄少年,是完全可以去卢植那里求学的。再者,不要用现代眼光看古时候的事情。
刘备成为汉代大儒卢植的学生其实很偶然。
首先必须明确一点:刘备成为卢植的学生是在少年时期。
卢植是大儒马融的学生,儒家学者、经学***郑玄的同门师兄弟,在卢植30岁之前,除了钻研儒家经学外,就是在家乡教书,没有从政经验,这个时侯的卢植还没有成为大儒,也不出名。
而刘备就是在这个时侯投在卢植门下当学生的。卢植是涿郡涿县人,刘备也是,当时的卢植在外求学归乡后,在家乡教书,那个时代不比现在,私塾极少,而能够去读书的人基本上家里都不会差,而卢植与刘备是同乡,那个时侯人少,一个县也不过百里之地,而能够去读书的地方少之又少,也许涿县就卢植一个人教书也有可能。
刘备家庭没落,到刘备这一代时,己经很穷了,刘备能够上学,完全是靠同宗的刘元起资助,找到了同在涿县教书的卢植,拜师学习。
那个时侯,卢植还不是大儒,也并不出名,还没有出仕做官,收学生并没有多少要求,只要有钱并愿意读书的,想必都不会拒绝。
但也不能小看刘备的家世,毕竟汉室后裔出身,在当时的社会,不管是出仕还是做事,都是以家庭出身为第一选择条件,而不是看是否有钱,皇室后裔的出身毕竟不低,士农工商中,这个出身算最高了。
不要受三国演义的影响,织席贩履好像低人一等一样,其实并不是。那个时代,看重的是出身,织席贩履只是谋生手段,况且古人多有理想,看重学识,看重出身。
一个主要原因:两人是老乡。
古时候最看重乡党,尤其是东汉,讲究的是一个以郡为国,对待同郡的人和别 郡的人都不是一个概念的!
还有一个原因是刘备的出身,祖父当过县令,因父亲早亡才家道中落,勉强 还算士人。他有个族叔特别看好他,相信他必成大器,给他和自己儿子一样的待遇。
谢邀
刘备从小就死了父亲,和母亲相依为命,靠织草鞋贩芦席勉强糊口,生活过得很艰难。古时侯,有钱子弟上学读书,穷家孩子是无缘学堂的。
卢植,东汉大儒,与蔡文姫之父蔡邕齐名。他的同学管宁、华歆、郑玄都是当代大人物。其人文武双全,不畏权贵,曾经官至尚书。卢植的老师是马融,马融是东汉名将马援之孙。卢植以仁义刚直闻名于世。
那么,被曹操耻笑为贩履小儿的刘备同学,是怎么混进了卢院士(相当于今天院士名头)的学府里呢?
论经济,刘备身无分文;而卢植因为名气大,学生报名费、生活费、住宿费不会少,甚至会高得惊人;
论关系,一个是愁吃愁穿的穷小子,一个是“知名大学校长",两个人互不相识,八杆子打不着。
论资质,一个为人所不齿的小辈,毫无培养价值,弄不好,老师也跟着丢名失节。在汉代非常讲究师承关系,有培养价值则教,没有培养价值则不教,尤其是大儒把他作为座佑铭。如司马徽就带出了有作为的诸葛亮、庞统;胡昭就教出了司马懿;有名望的老师带出有名望的学生,既让脸上增光,又拓展了自己的人脉。
首先,刘备同学应该庆幸自已有一个好母亲,知道织席贩履成不了大气侯,十四五岁催他出去游学。如若换作一般农妇,天天骂砍头剁脚的出去挣钱养家,那就没《三国演义》了,可能就是《两国演义》了。
第二,亲叔叔多少也照应了些,同学刘德然的父亲也鼎力支持了金钱。
第三,刘备同学长相英俊萧酒、玉树临风、气宇不凡,机智灵活,口吐莲花,招人喜爰。
如果你有一次可以穿越的机会到四大名著,你会选择到哪本名著里呢?
穿越去西游给我孙悟空的本领不?不给不去喂妖怪。
穿越三国给我争霸天下的机会不?不说给我曹操的命格,至少也得给个袁绍的起点吧。不给?我才不去当炮灰小兵甲。
穿越水浒……算了,当老百姓被当官的坑,当官又怕梁山杀过来,去梁山吧,不说给不给我那个上马能战的本事,就算给了还有宋江坑。总不至于去和高俅称兄弟给赵喆打工吧,不彻底一点和高俅,童贯,蔡京打成一片他们都得害死你,和他们打成一片吧,尼玛的,得留下千年骂名。划不来,等等,还有之后马上开罗的靖康之耻,搞毛线啊,不去。除非让我带着孙悟空的本事去水浒,否则打死不去。
至于红楼梦……那也得给我一个好剧本啊,比如把宝二爷的剧本给我那可以。我去!要报名费都去啊。
作为一个普通人,如果我获得一次穿越的机会,可以到达四大名著的世界,那么,我将会拒绝这次机会。我宁可普普通通、平平凡凡地继续生活在这个并不完美,但是绝不黑暗的现代社会中。至少,在现代社会中,我有很大概率得享天年,而在四大名著的世界中,作为一个普通人,既没有武力,也没有身世,得享天年的概率微乎其微,最有可能的是,成为在四大名著中连名字都不可能存在的炮灰。
一、《西游记》
在《西游记》的世界里,不要说一个普通人,就是唐王李世民,也要受到泾河龙王的骚扰。所以,一个普通人,在妖魔与神仙的眼中,只是一只蝼蚁。而且,这些妖魔无所不在,在城市中,可能会有羊力大仙、虎力大仙们;在深山中,则可能会有白骨夫人、金角大王们。就是唐三藏,在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还有白龙马,以及四值功曹、五方揭谛与六丁六甲的重重保护下,还经常被妖怪生吞活剥,何况一个毫无武力、并且没有任何保护的普通人。
二、《水浒传》
《水浒传》的世界,是社会治安严重失控的时代,各种江洋大盗横行霸道。你想出去旅行,过一个山头,就可能被占山为王的土匪抢劫;在路上,想喝一杯酒,就可能会被下药,并做成了人肉包子;即使在城市中,想去看看***的热闹,也可能被劫法场地削掉自己的脑袋。即使,你哪也不想去,就想在宅在家里,也可能被时迁这些飞檐走壁的偷盗之徒,将家底偷个精光。
三、《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的世界,是一个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凉世界,这个世界的治安水平,简直比《水浒传》的世界还要差。甚至,可以说毫无治安可言。而且,《水浒传》中的恶人,大多都是独行大盗,即使有些有组织的,类似梁山的那种,也不过千八百人。而《三国演义》中的各路诸侯的人马,却都是数以万计的,如果看你不顺眼,一人吐一口吐沫,也能让你陷入深深的海底。
四、《红楼梦》
很多人,可能都会幻想穿越到《红楼梦》的世界,在大观园里卿卿我我,红袖添香。但是,这只是贾宝玉的专利。如果穿越到《红楼梦》,成为贾宝玉的几率会有多大呢?我感觉,肯定比国足赢得世界杯要低得多。所以,穿越过去之后,最有可能的是成为贾府焦大一样的人物,即使有过巨大的功劳,但最后也不过落得一个吃马粪的下场。
西游记。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我愿意像唐僧师徒四人那样云游四海,降妖伏怪,为了取得真经,初心不改,一往无前。披荆斩棘,历经磨难修得正果。
人生何不是像唐僧西天取经一样,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磨炼了意志,增长了才干,经过不懈的努力取得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为了不虚度年华,我愿迎朝阳送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向着自己的理想,打起行囊又出发。